泰安岱庙,坐落于山东泰安市区,俗称“东岳庙”,为泰山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是历代帝王举行封禅大典和祭祀泰山神的地方。创建于汉代,至唐时已殿阁辉煌。在宋真宗大举封禅时,又多加拓建,修建天贶殿等,更见规模。其建筑风格采用帝王宫城的式样,宫阙重叠,四隅角楼,庙貌巍峨。
碑刻镌秀,古柏沧桑。
铁塔为明嘉靖年间铸,造型质朴雄伟,原有13级,立于泰安天书观,抗日战争中被日军飞机炸毁,仅存3级,1973年移于此。
铜亭,又名“金阙”,系铜铸件,重檐歇山式。明万历年间始建于岱顶碧霞祠内,称金殿。20世纪70年代迁入岱庙。
遥参亭,为岱庙的前庭。历代帝王及王公大臣来泰山举行祭祀典礼,必先在此举行简单参拜之后,才能进入岱庙举行正式大典。
岱庙石坊,清康熙十一年创建。坊起三架,重梁四柱,通体浮雕,造型雄伟,为清代石雕建筑的珍品。
天贶殿是岱庙的主体建筑,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大殿共九间,台基为石筑,白石雕栏环绕四周,重檐歇山式殿顶,黄琉璃瓦覆盖。墙上保存有巨幅宋代壁画《启跸回銮图》,描绘了东岳泰山之神出巡时浩浩荡荡的场面。殿内供奉的“东岳泰山之神”彩色泥像,头顶冠冕,身着衮袍,手持圭板,肃穆庄重。

唐槐抱子。原有“年夜可数抱、枝干荫亩许”的唐槐,后兵燹战乱,古槐倍受摧残,逐步枯死。1952年,岱庙主持又在枯槐干中植小槐一株,树已高大茂盛,扶疏郁茂。树下有明万历年间“唐槐”大字碑。

汉代古柏。传为汉武帝东封时所植,虽已肤剥心枯,却扭结上耸,新枝继生,被誉为“汉柏凌寒”。

秦泰山刻石,又称李斯小篆碑,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纪功刻石。原立岱顶,仅存二世诏书十个残字:斯、臣、去、疾、昧、死、臣、请、矣、臣,自清代移至岱庙后保护至今。

庙内有清澈的泉池,游动的金鱼吸引着游人。
夜色中的岱庙,大门紧闭,城楼辉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