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亦东66
亦东66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7,064
  • 关注人气:2,16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寺庙宫观(9):太原晋祠

(2009-09-15 16:23:48)
标签:

人文

晋祠

杂谈

分类: 寺庙宫观

    寺庙宫观(9):太原晋祠

 

    在山西太原,要说风光优美、历史厚重,首推晋祠。        

    晋祠位于太原市西南郊二十五公里处的悬瓮山麓。这里是晋水源头,山环水绕,古木参天。在如画的美景中,历代劳动人民建筑了近百座殿、堂、楼、阁、亭、台、桥、榭。在苍郁的树木掩映之下,清澈见底的泉水蜿蜓穿流于祠庙殿宇之同,历史文物与自然风景荟萃一起,使人目不暇接,留连忘返。

据《史纪·晋世家》记载,周武王之子成王姬诵封同母弟叔虞于唐,称唐叔虞。叔虞的儿子燮,因境内有晋水,改国号为晋。后人为了奉祀叔虞,在晋水源头建立了祠宇,称唐叔虞祠,也叫做晋祠。晋祠的创建年代,最早的记载见于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由此可见,晋祠的历史,距今也有一千多年了。

在漫长的岁月中,晋祠曾经过多次修建和扩建,面貌不断改观。南北朝时,文宣帝高洋,推翻东魏,建立了北齐,将晋阳定为别都,于天保年间扩建晋祠,“大起楼观,穿筑池塘”。隋开皇年间在祠区西南方增建舍利生生塔。唐感观二十年,太宗李世民到晋祠,撰写碑文《晋祠之铭并序》,并又一次进行扩建。宋太宗赵光义于太平兴国年间,在晋祠大兴土木,修缮竣工时还刻碑记事。宋仁宗赵祯于天圣年间,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并为唐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圣母殿。

圣母殿背靠悬瓮山,前临鱼沼,晋水二泉——“难老”和“善利”分列左右,是晋祠内最为古老的建筑。殿高约十九米,重檐歇山顶,面宽七间,进深六间,平面布置几乎成方形。殿身四周围廊,前廊进深两间,廊下宽敞。殿柱略向内倾,四根角柱显著升高,使殿前檐曲线弧度很大。下翘的殿角与飞梁下折的两翼相互映衬,一起一伏,一张一弛,更显示出飞梁的巧妙和大殿的开阔。圣母殿是宋代建筑的代表作,殿内无柱,不但增加了高大神龛中圣母的威严,而且为设置塑像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殿内共四十三尊泥塑彩绘人像,除龛内二像系后补外,其余多为宋代原塑。主像圣母,即唐叔虞和周成王的母亲,周武王的妻子,姜子牙的女儿——邑姜,在大殿正中的神龛内。其余四十二尊侍从对称地分列于龛外两侧。圣母邑姜,曲膝盘坐在饰凤头的木靠椅上,凤冠蟒袍,霞帔珠璎,面目端庄,显示了统治者的尊贵和奢华。四十二个侍从像,手中各有所奉,这些塑像造型生动,姿态自然,尤其是侍女像更是精品。她们肢体身材适度,服饰美观大方,面庞圆润清秀,神态或幽怨或天真,一个个性格鲜明,表情自然,栩栩如生。高度的艺术表现力,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中的珍品。

    祠区北侧有唐叔虞祠。建筑分前后两院,颇为宽敞。前院四周有走廊,后院东西各有配殿三间,正北是唐叔虞殿。殿宽五间,进深四间,中间神龛内设唐叔虞塑像。晋祠有名的唐碑,矗立在“贞观宝翰”亭中。此碑的碑文是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二十年亲自撰写的,名为《晋祠之铭并序》。全碑共一千二百零三字,旨在通过歌颂宗周政治和唐叔虞建国的政策,以达到宣扬唐王朝的文治武功、巩固自己政权的目的。

    晋祠的参天古树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著名的有周柏隋槐。周柏相传为西周时所植,位于圣母殿左侧,树身倾斜约与地面成四十度角,枝叶披覆殿宇之上,至今依然苍劲挺拔,与长流不息的难老泉水和精美的宋塑侍女像被誉为“晋祠三绝”。隋槐在关帝庙内,老枝纵横,盘根错节。郁郁苍苍的古树和晋水流泉相配合,使大殿楼阁掩映在浓荫疏影、静水急流之间,景色异常别致。

    每到太原与会,总免不了到晋祠一游。前后十年间,已去过三次。岁月悠悠,每到此地总有一番新的感慨。

 

    寺庙宫观(9):太原晋祠

    寺庙宫观(9):太原晋祠

    寺庙宫观(9):太原晋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伟大的母爱
后一篇:双节快乐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