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庙宫观(9):太原晋祠

标签:
人文晋祠杂谈 |
分类: 寺庙宫观 |
据《史纪·晋世家》记载,周武王之子成王姬诵封同母弟叔虞于唐,称唐叔虞。叔虞的儿子燮,因境内有晋水,改国号为晋。后人为了奉祀叔虞,在晋水源头建立了祠宇,称唐叔虞祠,也叫做晋祠。晋祠的创建年代,最早的记载见于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由此可见,晋祠的历史,距今也有一千多年了。
在漫长的岁月中,晋祠曾经过多次修建和扩建,面貌不断改观。南北朝时,文宣帝高洋,推翻东魏,建立了北齐,将晋阳定为别都,于天保年间扩建晋祠,“大起楼观,穿筑池塘”。隋开皇年间在祠区西南方增建舍利生生塔。唐感观二十年,太宗李世民到晋祠,撰写碑文《晋祠之铭并序》,并又一次进行扩建。宋太宗赵光义于太平兴国年间,在晋祠大兴土木,修缮竣工时还刻碑记事。宋仁宗赵祯于天圣年间,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并为唐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圣母殿。
圣母殿背靠悬瓮山,前临鱼沼,晋水二泉——“难老”和“善利”分列左右,是晋祠内最为古老的建筑。殿高约十九米,重檐歇山顶,面宽七间,进深六间,平面布置几乎成方形。殿身四周围廊,前廊进深两间,廊下宽敞。殿柱略向内倾,四根角柱显著升高,使殿前檐曲线弧度很大。下翘的殿角与飞梁下折的两翼相互映衬,一起一伏,一张一弛,更显示出飞梁的巧妙和大殿的开阔。圣母殿是宋代建筑的代表作,殿内无柱,不但增加了高大神龛中圣母的威严,而且为设置塑像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殿内共四十三尊泥塑彩绘人像,除龛内二像系后补外,其余多为宋代原塑。主像圣母,即唐叔虞和周成王的母亲,周武王的妻子,姜子牙的女儿——邑姜,在大殿正中的神龛内。其余四十二尊侍从对称地分列于龛外两侧。圣母邑姜,曲膝盘坐在饰凤头的木靠椅上,凤冠蟒袍,霞帔珠璎,面目端庄,显示了统治者的尊贵和奢华。四十二个侍从像,手中各有所奉,这些塑像造型生动,姿态自然,尤其是侍女像更是精品。她们肢体身材适度,服饰美观大方,面庞圆润清秀,神态或幽怨或天真,一个个性格鲜明,表情自然,栩栩如生。高度的艺术表现力,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中的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