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普氏野马

(2008-10-10 12:24:55)
标签:

野马

保护

杂谈

分类: 岁月留痕

    普氏野马 

 

    昨晚看了电视台播放的普氏野马回归自然的纪录片《回家的路有多长》,深受启发。该片讲述的是27匹野马100年后回归故乡的故事,风雨沧桑,触物生情,历历在目……

新疆准噶尔盆地东侧的卡拉麦里蹄类动物自然保护区,是北疆喀纳斯景区返回乌鲁木齐的东路必经之地。坐在旅行车上眺望远方,一望无际的戈壁荒滩,天高地阔。但有幸看到传说中的普氏野马,行程的疲惫中不免有几分兴奋,几分幸运。

    据资料记载,普氏野马比大熊猫更为珍贵,不仅数量少,而且早已没有了野生种群。它们在中古时期就生活在准噶尔盆地,始终是地球上稀有的野生动物。目前世界上仅存的几百匹野马分布在世界一百多个动物园和野生动物保护区中,但都是从普氏野马起源繁殖的后代。

    野马之所以叫普氏野马,是和一个叫普尔热瓦尔斯基的俄国军官有关。1876年,他以探险者身份潜入准噶尔盆地,猎杀了9匹野马,并将马皮完整剥下带回俄国,制成标本后在欧洲展出,引起巨大轰动。因为此前,人们认为草原上的四大野马种群均已灭绝。人们这才知道以为不存在的动物却在新疆腹地中神秘地生活着。普氏因此而成名,作为第一个重新发现这种野马的人,新疆野马由此被命名为“普氏野马”,并得到国际动物学界的普遍认可。

    在普氏第四次企图在新疆捕捉到活的野马带回欧洲的路途中病死后,野马的神话越传越离奇,更多的探险家涌入新疆。最后由一个叫格尔格里的探险家,最终在1890年在准噶尔盆地逮到52匹野马幼驹,经过8个月的长途转运,最后被运到德国汉堡时只有28匹存活,其中13匹成功繁育了后代,如今存活在世界各地的新疆野马均是它们的第十一、二代后裔。

    为了保护这种濒临灭绝的珍贵动物,世界野生动物保护组织和各国专家提出在中国新疆放养野马的建议,最后选定了准噶尔盆地东部的卡拉麦里有蹄类动物自然保护区作为野马研究繁育中心区,总部在吉木萨尔县。从1985年起从英、美、德等国家先后运来18匹野马,并在新疆成功繁育后代。如今在繁育中心有记录在册的野马已达二百多匹。从2001年起开始对其野化放养,这些野马在外流亡漂泊了百年后,如今又奔驰在新疆北部的广袤大地上。

    普氏野马,周身浅棕褐色,头大颈短,性情凶悍,驰骋如飞,勇敢善斗,据说一两只饿狼都不是它的对手。野马繁殖很慢,喜欢在公路边活动。最近有报道说,今年两匹野马相继在216国道被汽车撞死,有关部门已采取了紧急措施,道路沿线为野马建设4个专用通道。细想,野生濒危动物为不可替代、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在维护生态平衡、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只有保护好濒危动物,人类也才能为自己赢得一个和谐的自然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