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庐山五老峰南麓的群山绿树之中,掩映着一组楼阁庭院式的古代建筑,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白鹿洞书院。
白鹿洞书院始于唐代,原为李渤兄弟隐居读书处。李渤养有一只白鹿,终日相随,故人称白鹿先生。后来他就任江州刺史,旧地重游,于此修建亭台楼阁,疏引山泉,种植花木,成为一处游览胜地。由于山峰回合,形如一洞,故取名为白鹿洞。至五代南唐升元年间,曾在此建立“庐山国学”。宋代初年,经扩充改建为书院,并正式定名为“白鹿洞书院”。当时有士子数百人,与岳麓、睢阳、石鼓,并称为天下四大书院,被誉为“海内书院第一”、“天下书院之首”。
书院累经兴废。北宋末年,金兵南下,战争频繁,书院遭到毁坏。至南宋淳熙六年,著名的哲学家朱熹出任南康太守,他亲至书院废址踏勘考察说:“观其四面山水,清邃环合,无市井之喧,有泉石之胜,真群居讲学、遁迹著书之所。”经朱熹竭力倡导,又重建白鹿洞书院。朱熹为书院殚精竭虑,不遗余力,亲订洞规,置田建屋,延请名师,充实图书。且亲临讲课,与学生质疑问难。淳熙八年,著名哲学家陆象山也来到书院讲学,朱熹、陆象山又有“白鹿洞之会”,书院也因之而闻名天下。元末战乱,书院在战争旋涡中又遭厄运,所有殿堂斋舍荡然无存。明代时,书院又得到恢复,盛时有学生五百多人。清代仍继承明代的规模,远近各省都有人来此求学。至清末废除科举,煊赫一时的书院自此江河日下。迄于解放前夕,已是屋宇倒坍,尘莓满院,荆棘丛生,满目凄凉。建国后,经抢救修缮,古老的书院又焕然一新。
白鹿洞书院座落在贯道溪旁,有棂星门、泮池、礼圣门、礼圣殿、朱子祠、白鹿洞、御书阁等主要建筑。在礼圣殿的石墙上,嵌有石碑和孔子画像石刻。礼圣殿东侧的朱子祠是为纪念朱熹而建。朱子祠后有一石洞,内有一头石雕的白鹿。朱子祠东厢,设有碑廊,内嵌宋至明清古碑,有朱熹的手书真迹,也有署为紫霞真人的明代状元罗洪先的《游白鹿洞歌》。这些名迹,笔锋庄重遒劲,运笔娇若游龙,是弥足珍贵的书法艺术品。在朱子祠前,与礼圣殿并列的是一座两层楼阁,即“御书阁”。阁前有两株桂树,相传是朱熹手植。风吹树动,光影婆娑,风景宜人。
千年书院,饱历风霜;良言古训,昭示今华!
白鹿洞书院学规 (朱熹)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右五教之目。
尧、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学者学此而已。而其所以学之之序,亦有五焉,其别如左: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右为学之序。学、问、思、辨四者,所以穷理也。若夫笃行之事,则自修身以至于处事、接物,亦各有要,其别如左: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右修身之要。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右处事之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右接物之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