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碧海山庄 的落寞

(2013-12-13 13:24:09)
标签:

股票

上世纪80年代,大连旅游业刚刚兴起,本地随处可见的海洋文化积淀,迅速成为旅游从业者眼中的肥肉。位于大连湾街道的海洋文化乐园——碧海山庄,就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

据当时的工作人员回忆,在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碧海山庄平均每年要接待国内外游客300多万人次,成为独领大连旅游风骚的标志性景点。然而,1998年碧海山庄在其鼎盛期突然关门歇业。直到今天,其幕后原因仍鲜为人知。近日,记者到碧海山庄进行了实地探访。

“它充分考虑到了这座城市的地域特色,它与城市的人文历史和自然风光融为一体,它应该是这座城市最值得永久保留的建筑物之一。”——德国JSK设计总监托马斯·布瑟

“除了过年那几天外,其余时间里碧海山庄内都是人山人海、一房难求。”——碧海山庄的首批宾馆服务员王玉娟当年每天门票入账数万元

“以前没有,以后可能也不会有一个景点超越碧海山庄在大连旅游史上创造的辉煌。”谭哲林如今已是一家旅行社的负责人,上世纪80年代,他还是一个小导游,亲眼见证了碧海山庄的繁荣与衰落。“现在人们到大连来旅游,有很多景点可选择,但当年碧海山庄几乎是独步江湖,不到碧海山庄,就等于没到过大连。”

碧海山庄于1985年启动建设,1987年正式开业,占地150公顷,其投资模式为“在政府指导下,由当地农民集资兴建”。设计理念是“本地海洋文化与旅游产业相结合”。面朝大海的山庄主楼被设计成了“远航巨轮”的形状,在主体宾馆大楼两旁,还修建了5座别墅,被称为“巨轮的护卫舰”,主体大楼前的广场上,立着一座高高的铁锚雕塑……

碧海山庄独具匠心的建筑一度成为大连建筑业的典范,当时印刷的明信片、挂历、各种宣传册上全都采用了碧海山庄作为封面和主页。甚至直到今天,碧海山庄已经关门歇业10多年后,它的身影还时常出现在各种印刷品与电视宣传片上。

漂亮的建筑、秀丽的海滨风光,再加上山庄内丰富的历史文物景点,这一切元素,构成了吸引游客光临的要件,山庄刚一开业便人流如织。今年49岁的王玉娟是碧海山庄招聘的首批宾馆服务员之一,谈起当年盛况,她用一句话做了形容:“除了过年那几天外,其余时间里碧海山庄内都是人山人海、一房难求。”

王玉娟说,在山庄兴旺时期,每天都有上万人进去玩儿,一天光门票就能卖数万元。当年,一座山庄,养活了大大小小数十家旅行社和一大批跑客运的个体户。围绕山庄旅游业,总共有3000多人在从事各项服务。

开发者曾扒文物建假景

碧海山庄靠贩卖海洋文化起家,但其兴之时却已埋下其亡的伏笔。按照碧海山庄的建设布局,观海与历史人文景点是其最大的卖点,但缺少对山海以及历史人文遗存的敬重,成为导致山庄日后衰亡的最大败笔。

碧海山庄所处的大连湾和尚岛,在历史上是一座重要的军事要塞,曾留下太多令人唏嘘的故事与传说。远在辽金时代,这里便是草原民族唯一的出海口与唯一的海上关卡,著名的辽长城哈斯罕关就在其眼前。在明末清初,这里还是以毛文龙为首领的明军把守的最后一道陆上防线,明军在此与后金之主努尔哈赤展开了长达数年的拉锯战。

而最让人唏嘘不已的,还是那段发生在清末的故事,地处碧海山庄内的和尚岛炮台,曾上演了一出“压垮清政府的最后一根稻草”的荒唐剧、悲情剧。故事要从1893年说起,当时清朝北洋大臣李鸿章来到和尚岛督察巡视,在李鸿章的设想中,和尚岛将要担当起把守国家北大门的重任。为此,在国库并不充盈的困境下,李鸿章还是说服了朝廷,耗巨资在和尚岛修建起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炮台,并引进了120多尊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克虏伯要塞炮。

这里的历史背负着民族的兴衰荣辱,是一种供人怀念的旅游资源。可号称“海洋文化与旅游产业结合体”的碧海山庄,却推平了当时保存还算完好的炮台遗址,用现代方砖建起一座新炮台供人观光,这种事听起来像笑话,但当时却真实发生了。

碧海山庄究竟是在开发海洋文化还是在破坏,值得深入探讨。在业界看来,划分为“大世界游乐宫、西游记宫、中国名著荟萃宫”三大观光区的碧海山庄,实际上已经对这里的人文与自然风光造成了无法修复的破坏,文物不存、山林被伐、海景被围等。对此,2009年出版的《大连文物要览》有着明确的记载。而这些人造景观,缺少历史厚重感,很快就被旅游市场所淘汰,游客回头率直线下降,经营业绩也一天不如一天了。

 

身处“钻石湾”地价翻了数十倍

当然,除了开发过程中存在盲目性之外,碧海山庄的衰落还与其扩张过快有关。据了解,碧海山庄刚刚开业之初,很快成为大连、乃至全国旅游业界的一面旗帜,创下5个月收回全部投资的神话。于是,山庄的经营者一度信心爆棚,迅速向全国复制起了碧海山庄模式。“走出山庄办山庄”是当年碧海山庄人叫得最响的一句口号,碧海山庄人走进了重庆、武汉、哈尔滨等地,兴建起一大批碧海山庄。但上述城市缺少海洋文化元素,“无海”的碧海山庄空有名头却乏人买账,结果赔得一塌糊涂。而与此同时,碧海山庄人的投资热、扩张热仍有增无减。他们投资千万建起娱乐宫,又投资千万建起木业加工厂……最终,失败的投资拖沉了碧海山庄这艘巨轮。1998年,门前冷落车马稀的碧海山庄已经负债2.3亿元。因无力偿还银行贷款,经营者只好把碧海山庄抵给银行,从此关门歇业。

但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倒闭的碧海山庄却等来了躺着也赚钱的一天。受惠于周边区域大开发,2008年这里被纳入大连“钻石海湾”的核心区域,一夜之间土地价格翻了数十倍。原被认为已没有太多价值的碧海山庄实现了咸鱼翻身,重新回归人们视野。

据业内人士估价,即便把碧海山庄的全部建筑物都不计算在内,这块土地也至少价值40亿元以上。如此算来,关张14年的碧海山庄已从当年负债2.3亿元,变成了盈余30多亿元。这个结果,着实让人大跌眼镜。

生态恢复后期盼重生

如今的碧海山庄,虽然废弃但并不破败。景区内触目皆绿,小径回廊外青草依依,门外海滩上涛声阵阵,多了几许宁静之美。

作为全国第一家由农民创办的著名风景旅游区,碧海山庄开启了大连“海洋与旅游结合”的先河。在谭哲林等业内人看来,碧海山庄由盛至衰的经历,也是大连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交出的一笔沉重学费。“敬重自然的馈赠,敬重人文历史的遗存,和谐开发,而不能破坏性利用。”谭哲林认为,随着时代发展,人们的观念与认识已经提高,类似碧海山庄这样的悲剧应该不会再频繁发生了。

普通市民也并未将它遗忘,每年仍有上万人到碧海山庄游玩,清一色是本地市民。这些人当年都来过碧海山庄,到这里来或许不仅是为看风景,更多的是出于对往昔岁月的怀念。“有朝一日,碧海山庄注定还要重新回归。”王玉娟语气肯定地说,事实上,自2007年开始,一场围绕碧海山庄的生态恢复工程便已拉开帷幕。尽管管理者不愿多讲,但仍有消息称碧海山庄重新开门迎客的日子或许不再遥远。新的碧海山庄将仍把海洋文化作为最大卖点,或将被改造成一座中高档的都市休闲度假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