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入声——韩语的收音,汉语也曾经有很多

(2009-10-08 00:48:20)
标签:

入声

韩语

古汉语

文化

继续

2009.8.19

——————————————————————————————

    (这篇是07年8月我写在迷你小窝的部落里的文,最近在普及世博双语,这个算是关于“入声”的一点介绍吧,稍作了一点修改 ) 

    韩语中收音(辅音做音节的结尾)是很常见的,而现代汉语中普通话除了“n”和“ng”之外已经几乎没有辅音做一个音节的结尾了,其实古代汉语中也有辅音结尾的音节,只是后来长期慢慢演变,入声在大部分北方方言中越来越被省略,而普通话是由以北方方言为基础的官话发展来的。

    汉语是四声的,大家都知道,可是现代汉语的四声是阴、阳、上、去,而古代汉语的四声是平、上、去、入。

    什么叫“入”?汉语中存在一种叫做“入声”的声调,就是一个音节用[p]、[t]、[k]作结尾,发出短而急促的子音(辅音),在现代汉语的很多方言如闽南话、广东话、客家话、赣方言、吴方言(这个就多了,上海话、苏州话等等都属于吴方言)仍然不同程度地保留着入声。很多人都知道广东话不是四声的,而是有九音,就是因为有入声。古汉语除了k、p、t的入声之外还有n、ng、m的辅音尾音(不过汉语不把它叫收音啦,古代韵书里都把它们叫做韵,如“十”古汉语中是辑韵,收音为p,“石”是陌韵,收音为k)

    唐朝和宋朝编的韵书里,都记载了k、p、t的韵尾,但在唐朝的时候,已经有不同地方的人,辅音尾发音不一样的事出现了,晚唐诗人胡曾写过《戏妻族语不正》(《全唐诗 》):
呼十却是石,唤针将作真;忽然云雨至,总道是天因。

用普通话念的话完全不知道有哪里不对,其实是因为唐朝的标准语中

十——收音p    石——收音k

针——收音m    真——收音n

阴——收音m    因——收音n

    诗人说的是唐朝当时的标准语,而他的妻族(妻子的家族)发音已经不准确,诗人因此作诗嘲笑他们,可见当时已经有m收音向n收音演变的趋势了。

    有意思的是这句话如果用现在的厦门话念的话,就完全能够分辨上面的字,所以厦门话才被叫做是古汉语的活化石。(厦门话“十”发“sip”,“石”发“sek”,“阴”发“im”,“因'发“in”)

     到宋朝的时候,”词“发展起来,”词“就是为了唱的,一般来说应该押韵的,宋词中k、p、t韵尾混押的情况很多,可能从这时起汉语越来越把辅音尾从混同发音逐渐向抛弃辅音尾发展了。

    我们小时候学唐诗,有些时候老师会告诉我们,某个字古代发音跟现在不同,当时是押韵的,现在不押韵了,还有就是当时是对仗公正的,现在对仗不工整了。学过律诗都知道,对仗要平对仄,仄对平,而一声和二声是平,三声和四声是仄

举例如:好雨知时节 ,  当春乃发生。

         (仄仄平平)(平平仄平)

     现代汉语中“节”和“发”都是平,初看好像不符合格律,但在古汉语中他们都是入声,入声属于仄,所以在古代,这两句诗对仗非常工整,也完全符合格律。

 

http://i258.photobucket.com/albums/hh280/tszcts/BLOG1/650a1cee200eb610acafd5b3.jp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乱谈风月
后一篇:我回来啦!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