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寻踪觅迹吏隐山

(2013-12-16 15:18:34)
标签:

寻觅

吏隐山

李阳冰

小篆

忘归台

分类: 散文

                            寻踪觅迹吏隐山    

                                          朱文风

    山城缙云,四围多山。诸山中,又以居中的吏隐山最负盛名。初识吏隐山,还是我在缙云中学读高中时的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那时的学校,就在吏隐山脚孔庙的泮池边。可是说实在,那时的吏隐山,在我眼中就像是一位隐士,只闻其名,不见其貌。因为尽管近在咫尺,那吏隐山却被铁桶似的一圈围墙团团包围,不像成了吏隐山公园的现在,随时可以拾级而上。

    时间一晃数十年。直到二十一世纪初,吏隐山才作为一种历史文化遗产,被人们重视起来。有心人发了倡议,有关部门立了提案,经数年策划经营,吏隐山终于有如一位老将,披挂露脸,登上了历史文化舞台。当我拾级在吏隐山公园的山道上,近观碧绿的芭蕉,远眺白亮的好溪,那心情,别说有多么舒畅了!走着走着,我忽发奇想:这吏隐山啊,名曰“吏隐”,这吏是何人?又是隐于何处?当然,稍有一点缙云历史文化的人都知道,这吏是唐朝缙云县令李阳冰。但他曾经隐迹于山中何处,时隔上千年,一般人则很难知晓了。

    今冬的一段时间,我有缘天天登上吏隐山。既是练脚力,又是觅踪迹。我想,雁过留声,人过留影,作为一个县令曾经栖息过的地方,难道会不留些许蛛丝马迹?终于在吏隐山公园上去不远的第一座亭子边,我寻到了“吏隐山”三个大字。字在亭对面的崖壁上,隐藏于青枝掩映之中。“山”字,因为后人填了朱红,比较好认。“吏隐”二字则因崖壁黝黑,有点依稀莫辨了。我想,有摩崖石刻在此,显然这附近应是李阳冰隐居之地了。既是名人隐居之地,后人肯定还有不少题咏诗词。我仔细寻觅,发现旁边的山崖有几处“人”字形的避水沟凿痕。http://s8/mw690/001ouLVegy6F2onfBTpf7&690

我心中不禁豁然一亮:古人的题咏一定在此。我趁着西斜太阳的光亮细细辨认,果然在“人”字形避水沟下方,辨认出几个字迹。但中间的一片,因岩石风化驳蚀,字迹已无从分辨了。手抚崖壁,我不禁感慨万端!爬满青苔的山崖,在斑驳的树影下,好美啊!我端起相机拍摄了几张,不料发现同一块崖壁上,还有一处“人”字形避水
凿痕。我手抚崖壁,甚至手扒青苔,总想能辨认几个字。但字迹依稀莫辨。古人究竟题了些什么呢?回来后,我开始翻阅古籍,从古县志到古诗集。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查到了许多有关吏隐山与洼尊石的古诗文。

    原来当年的唐朝县令李阳冰,十分喜欢县衙旁这座树木葱郁的小山,公务之余,常驻足于山巅。后来干脆在半山上筑了几栋小屋作为住所。据有关资料载,他任满后去当涂之前的几年,就住在此山上。并曾在山巅上筑了“忘归台”。因为他时常从半山登上山巅,东望旭日,西看夕阳。为了记录自己的感慨,他撰写了《忘归台铭》:

                “叠嶂加抱,中心翠微。隔山见川,沟塍如棋。

                 环溪石林,春迷四时。曲成吏隐,可以忘归。”

    李阳冰是书法家,他的小篆与秦朝的李斯齐名。当时他的《忘归台铭》也是篆书,但究竟镌刻于何处呢?难道就在那“人”字型避水沟下?我一次又一次来到摩崖边,细辨那残留字迹的笔画,终于让我发现,其字体竟是小篆。http://s3/mw690/001ouLVegy6F2oPW8Omb2&690

这一发现,让我惊喜万分。我想:难道这摩崖石刻就是《忘归台铭》?但又有点吃不准。因为后人寻踪觅迹,题咏的诗还很多。据史料记载,李阳冰在吏隐山应有三处篆刻,即“吏隐山”、“洼尊铭”和“忘归台铭”。镌刻文字,必然要选择大块平整的崖壁,我翻越整座吏隐山,真正可以镌刻的山崖,也只有这凿有“人”字的崖壁了。于是我再一次手抚摩崖细辨,终于在左边的崖壁上,让我寻到一个繁体的“台”字,http://s10/mw690/001ouLVegy6F2oDrN3P49&690

是楷体,大小三寸见方。尽管有“台”字,但我清楚不可能是“忘归台铭”的文字。因李阳冰不可能用楷书。依此类推,前面说的那“吏隐山”三字,也不可能是李阳冰的原笔迹了,因为那三字分明是楷书。我有些失望,又埋进故纸堆中查找。终于,让我查到了许多有关吏隐山的古诗词。其中,最早的是宋朝
詹迥的诗作《吏隐山》:

              “五云古名邑,维东有崇山。群峰屹罗列,一水相迴环。

               李侯筑崇台,吏隐于其间。斯人不可见,篆蚀苔文斑。

               我来访遗迹,临风发长叹。洗尊挹酝酿,落日犹忘还。”

    从唐朝到宋朝时隔不远,但他来到吏隐山时,已是“篆蚀苔文斑”了。真是岁月沧桑啊!诗中还有一句“洗尊挹酝酿”。这“尊”应是指“洼尊”了。那么“洼尊”又是什么意思呢?史志载:“李阳冰在吏隐山凿崖为洼尊而饮之,其迹尚存,作铭刻于石”。原来当年李阳冰住在半山的小屋内,山高缺水,就在山洼上凿了个像酒樽样的石窟窿。吏隐山又名洼尊山,我想这就是其命名的因由吧!从诗中“洗尊挹酝酿”句,我们又可以推想,当年这洼尊,还可作为酿酒用。因这“挹”字,是盛的意思。后来明朝樊敬有诗窪尊山》:“窪尊落落岗头石,铭篆春深苔藓碧。阳冰去远猿鹤愁,载酒何人弔陈迹。幽禽不语岩花香,今古悠悠空夕阳。”诗中,也提到“载酒”,可见这“洼尊”与“酒”分不开了。当然,也可能是诗人的浪漫。关于这洼尊,清朝诗人朱彝尊也有一首诗《窪尊石》:“不用青荷叶,何须白玉杯。窪尊山上石,醉客有千回。”书中同样有“醉客”之词。清朝王浩的“缙云山城八景”之一的五律《洼尊醒月》:“皓月照峥嵘,洼尊篆藓萦。少温留一勺,长夏醉三更。钟听仙岩静,星邀处士明。溪光与树色,相对有余情。”其中有一个句“少温留一勺,长夏醉三更”,更把当年李少温在洼尊山的醉酒之态,写得惟妙惟肖了。

    据史料载,在吏隐山上,这“洼尊”,“其迹尚存”。那它究竟又是存于何处呢?一次,我从吏隐山山顶往下走,偶然爬到有摩崖石刻的崖壁上,发现一个天然石臼。http://s7/mw690/001ouLVegy6F2p2vroi56&690

大小就如我们家常捣米用的石臼,只是它是凿在山崖上。这让我一下子悟到:难道这就是名留史籍的“洼尊”?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来得全不费工夫”!这一发现,让我明白,山间这一片空宽地,正是当年李阳冰隐居生活的场所。后来我与曾参与创建吏隐山公园的老李谈起,他说:当年修建公园时,曾在山洼上发现古代墙基的痕迹。为了保存历史的真迹,就在墙基上,按原样铺上座凳。http://s16/mw690/001ouLVegy6F2pciHBdbf&690

在座凳的外边,如今已建有一座石亭。但亭内没有任何题词,连亭的名称也没有。我想,当年李阳冰曾建有吏隐亭,既然是怀旧之作,何不命名为“吏隐亭”呢!难道建亭时,尚不知有吏隐亭吗?吏隐亭也是历史上的一古迹,明朝遂昌人黄中慕名来吏隐山时,就留有五律”吏隐亭"诗:

          "拂袖登临处,天风散客愁。亭虚青嶂里,溪近白云流。

            篆迹迷荒径,窪尊识旧游。独怜千载后,明月映松楸。"

    咀嚼着这古诗,我眼前不禁涌现出历史上的一幕幕:退隐的李阳冰,迎着夕阳,踯躅于忘归台上;后来的凭吊者,一批又一批,抚摸着已是依稀莫辨的结满青苔的篆迹,喟然长叹……

    啊,历史的碎片呀,都是过眼烟云!

                                                 (2013.12.1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