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儿童文学知识 |
1、
首先是童话的故事变长,情节更加曲折,出现了长篇的小说型童话。这是由于童话走向现实,越来越多的吸收小说创作技巧而形成的。如:科罗迪的《木偶奇遇记》;金斯莱的《水孩子》;卡尔洛的《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巴里的《彼得.潘》;张天翼的《大林和小林》、《秃秃大王》等。当代又出现童话系列,如:林格伦的《长袜子皮皮》系列、《小飞人卡尔松》系列;《哈里.波特》系列等。这些童话貌似小说,但比小说更灵活,因为童话能如天马行空般舒展幻想,既细致地刻画人物,又使情节荒诞夸张。它们有小说的外部形式,本质上却是幻想。其次是童话与其他文体(如诗歌、散文)结合,产生了具有抒情性的散文式童话、诗歌式童话,丰富了童话的艺术性,使童话的幻想境界更加出神入化。
2、
儿童文学理论家周晓波称之为“幻想与现实的双线结构”。她指出,传统童话结构方式一般以“单线结构”为主,即以幻想来组织材料,隐晦地折射现实。如:安徒生的《海的女儿》、《丑小鸭》,罗大里的《洋葱头历险记》、《假话王国历险记》等,均是述说幻想世界的人物经历。但随着童话艺术的发展,现实生活更多地融入童话,于是童话走向小说式的多线索、多层次的结构方式。周晓波将双线结构分为四种表现形态:其一是两线平行,现实和幻想各自都有一个独立的世界,但两者关系密切。如美国怀特的《夏洛的网》。其二是两线糅合,幻想式的人物生活在现实社会中。如林格伦的《小飞人卡尔松》三部曲。其三是两线交叉,以现实中的人物为主,现实生活和童话意境交替出现。如苏联卡达耶夫的《七色花》。其四是幻想做主线,现实作虚线,起引导、穿插的作用。如英国莱尔恩的《小熊温尼.菩》
3、
童话作为叙事文学,相当多地吸收了成人小说的创作技巧,尤其是当代童话,既注重对童话审美本质的把握,又在叙事技巧上多样化,形成鲜明的创作风格。如陌生化效果的运用,陌生化是与个性化相联系得,它包括童话表象的陌生化和叙事风格的陌生化。在中国80年代后期,还出现了一批探索型童话,力求以陌生化的叙事形态,表现现代情绪、情感,更多地采用成人文学中诗化的跳跃的蒙太奇手法体现作家对人生的思考,如宗璞的《紫微童子》,冰波的《如血的红斑》,金逸铭的《长河一少年》等,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