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储蓄攀升,颠覆了中国人对美观察的视角

标签:
财经 |

邱 林
提到美国居民,一个直接的深刻印象就是喜爱“提前消费”,喜欢透支。但最近以来的数据显示,美国居民“‘提前消费’,喜欢透支”的现象发生了的重要变化——居民储蓄率在快速提升。
根据美国经济分析局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4月份,美国个人储蓄率达到33%,创下了历史最高水平。个人储蓄率是指储蓄占可支配收入的百分比。33%的比率是美国经济分析局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跟踪调查以来的最高水平,超过了全球金融危机期间个人储蓄率。今年3月该数字仅为12.7%。
这似乎颠覆了中国人观察美国人的视角。众所周知,美国人喜欢超前消费,不喜欢储蓄,哪怕借钱也要享受(不过通常是向银行借贷)。而中国人则相反,有钱的没钱的都拼命想存钱,为的是急需之用,如果需要买房子恨不得一次付清,哪怕需要借钱也是先将亲朋好友找完再找银行,这是两国之间消费观存在的较大区别。
仿佛爱储蓄的中国人已经成为了全世界消费主义的坚强后盾,毕竟在许多中国人的认识里,美国人就是不愿意储蓄的,提前消费才是美式生活方式的精髓,而傻乎乎地储蓄似乎只属于东方。这还要拜许多中国人所听到的那个经典故事。
故事里的中国老太太存了一辈子钱终于买上了自己的新房,而美国老太太还是个大姑娘时,因向银行贷款就已经住进了大房子里,临死前把贷款还清,享了一辈子福。后来这个故事还有了衍生的叛逆版本,说每一个享福的美国老太太背后都有一个认真存钱的中国老太太维系着银行系统的收支平衡。
但要知道的是,任何一个经济体的经济发展都是存在周期规律的,即使是美国这样的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也同样如此。在每个经济周期的过程中,有些人的收入水平可能在上升周期里面会呈现出较快的上升,但是下降周期中甚至有可能出现失业的状态。所以这样的生活习惯其实也代表的是整个社会风险和不稳定因素的攀升。
不过,美国人虽然心大,但基本的求生欲还是有的,也不是真的不储蓄。自从2008年次贷危机以后,美国人储蓄意识就有了,2012年居民个人储蓄率一度高达9%,后来略有回调但也没有跌太多,始终在8%左右。可见危机确实会让人产生存款的欲望,美国人也无法改变这一现状。
当然,如今美国个人储蓄率上升至33%,也有客观因素。今年疫情产生以来,美国经济数据持续萎靡下滑,抑制了美国的两大“经济基石”——投资与消费。根据模型数据,亚特兰大联邦储备银行预计占美国GDP 68%的个人消费支在4至6月份下滑58.1%;占GDP 17%的国内私人投资总额预计将下降62.6%。
尽管今年3至5月,美国财政部已发放1460亿美元的失业救济金,超过金融危机后美国失业率达到顶峰的2009年全年发放总金额。据其计算,这一期间,美国失业救济金总额达到约2140亿美元,当前1460亿美元远低于这一数字。至今,美国政府还“欠”该国申请失业者约670亿美元的救助金。
回过头看,美国在发达经济体中实际上是典型的低福利国家,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领域,比起欧日都要逊色许多。别的不说,美国大学生上学是要付学费的,只是比外国学生便宜点,但一年也要10000美元左右。
储蓄和消费习惯的结构性改变会对美国经济产生强烈的影响。由于疫情暴发,在美国经济尚未恢复、失业率大幅飙升的前景下,美国人不再去做他们最擅长的事,比如花钱。而是进入信贷偿还模式,这对于70%的经济总产出,都是由消费支出直接驱动的美国经济造成的影响将是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