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财经 |
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阎学通4月24日在韩国首都首尔提出“中国与韩国结盟”的建议。当天在首尔成均馆大学举行的学术研讨会上,阎学通表示:“安全利益冲突使我们两国在64年前是战场上的敌人,但今天的共同安全利益正在推动中韩之间的安全战略合作。”
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阎学通上述说法延续了他于2013年7月出版的《历史的惯性——未来十年的中国与世界》一书中首次提出的“中韩结盟”主张。他写道,中韩两国有三个共同的安全利益,分别是日本的威胁、北核和维护东亚和平。中韩建立同盟有助于防止韩半岛发生战争,还有利于促使日本正确认识历史问题,放弃脱亚入欧的战略,不给东亚安全制造威胁。
综合阎学通以及国内个别国际问题专家关于中韩结盟的研究成果来看,其依据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是中韩之间经贸规模已突破2000亿美元,经济上的互相依赖日益加深,经济必然会影响政治;二是随着韩国经济的发展,自信心日益增强,不会满足于永远做美国的小弟。美韩联军交战指挥权的移交,就是这一趋势的现实反映;三是中韩在对日领土争端,对日歪曲历史行为的清算上有着广泛的合作需求。
这些依据能否站得住脚,相信坊间自有公论。不过,对于中韩结盟,除了中国少数专家“一头热”外,就连韩国专家对此也持消极态度,认为“为时尚早”。首尔大学教授全在晟认为,“如果不提出超越美国的国际规范,只是要求韩国在美国和中国之间选择中国,那就很难接受。”成均中国研究所所长李熙玉表示,“重点在于两国是通过政策建立信任关系,还是将中国视为一个充满魅力的国家。”
如此看来,中国要与韩国的战略合作,除了在经济领域外,在政治、军事等领域,发展更高一层的关系,将受到一些因素的限制。例如,由于美国与韩国是军事同盟关系,只要韩国一天驻有美军,一天存在着美国军事基地,韩国就是美国对付中国的工具。在中美竞争中,韩国客观上充当着美国制约中国的马前卒。
假如中国与韩国结盟,美国会默许并认可吗?特别是在对待朝鲜问题上,中韩那一方都不会主动放弃主导权。况且,中韩越走得近,而中朝就会越走得远,这不符合中国的利益。过去,朝鲜一直以来都是中国最亲密的盟国,只是1992年中韩建交后,中朝关系开始走下坡路。如果中韩建立同盟关系,中朝有可能完全对立。
虽然朴槿惠担任韩国总统以来,中国官方对朝鲜的态度有所改变,但这不等于中国就会放弃朝鲜,将中韩关系提升到同盟关系的地步。实际上,国与国之间建立联盟关系绝非易事,特别是像中国这样的大国,会与那些国家建立伙伴关系或同盟关系都可能成为全球的大事,因而,中国对与它国结盟一直持十分慎重的态度。
回过头看,除了上世纪50年代与前苏联结盟以外,中国还没有与任何国家结盟。随着中国与苏联签署的同盟条约在1960年代初名存实亡,中国便不愿再参与此类同盟。过去,虽然中国一直与朝鲜、巴基斯坦、缅甸、柬埔寨、伊朗和苏丹等少数几个国家的关系特殊一点外,但是中国官方解读为这种关系是由经济利益驱使的,绝不可能成为中国盟友体系中一部分。
由于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以及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坚持了多年的“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方略引起了疑虑,对“不结盟”政策的争议也纷至沓来,要求中国重新审视不结盟政策的呼声不时响起。当前,尽管坚持不结盟政策的仍大有人在,但主张中国结盟的学者也不在少数,或者主张建立准联盟或软性联盟。
这些争论涉及中国结盟与否、与谁结盟以及如何结盟等问题。这也许是阎学通提出中韩结盟的因素之一。然而,由于中国是一个大国,其对外政策不是基于感情和短暂的见机行事的态度,而是基于长期的政治打算。
如果客观地评估中国的国家利益,那么,要使中韩关系发展到同盟关系的可能性并不大。中国的当务之急是在国际上发展准结盟关系,即不是盟友的盟友关系,这样才能应对麻烦多发事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