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财经 |
近来,中国企业走出国门,收购、并购外国公司的消息虽然层出不穷,但最引人注目的是,大连万达集团将斥资26亿美元收购美国电影院线AMC娱乐控股公司。因为万达大手笔收购AMC公司,上演的一出“蚂蚁吞大象”的好戏。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不久前曾说过,万达将有一个“震惊世界”的跨国投资,现在看来,他指的应该就是这次收购美国AMC的事情。
美国《华尔街日报》日前在评价这一收购行为时感叹道,在美国经济复苏乏力的背景下,这笔交易突显出中国企业从事并购交易的强大火力。这是万达在美国市场中的第一笔并购交易,该交易完成后,万达将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影院线运营商,并可打入美国娱乐行业的核心地带。
AMC公司在全球是重量级娱乐公司,总共拥有441家电影院,超过5千块银幕。在美国,AMC的影院主要集中在大型城市中心地带,是全球最大的IMAX和3D屏幕运营公司,每年有超过2亿人次会选择去AMC公司的影院看电影。而反观万达院线,目前只有86家影院,730块银幕。2011年万达院线的票房为17.8亿元人民币,AMC影院公司39个星期的票房就已经有上百亿美元。
因此,无论怎么比,二者都不在一个数量级上。万达此次并购不管从那个方面分析,都是一笔非常划算的交易。
不过,现在人们更为关注的是两个问题,一是此次交易能否顺利完成。虽然双方签署了成交协议,但还需美国、中国相关机构的批准,根据以往经验,变数最大的是美方;二是万达能否消化。由于与AMC 公司的这笔交易是“蛇吞象”性质,那么万达是否遭遇消化不良症。也许后者才是关键。
从近几年中国企业收购国外公司的一些案例中,我们可用一个“持有成本”的概念来反映“蛇吞象”,消化不良的后果。
一般来说,被“蛇”吞下的“大象”大都已身陷困境,或者是亏损严重,或者是债台高筑。据公开信息显示,目前AMC公司面临不小的亏损,2011年第四季度亏损达7300万美元,2011年全年亏损8270万美元。而目前美国电影院线市场已进入“微利时代”,因此AMC公司未来能否脱困,还难有定论。
如果万达仅仅是为了最大程度地占有相对廉价的资产,那么必须考虑到,这些资产的持有过程本身也是有相当大的成本的。一方面由于AMC公司此前高负债率,加上美国人力成本高居不下,万达并购AMC公司后,其员工何去何从?另一方面此次万达为并购AMC共支付31亿美元,这也引起不少业内人的担忧,到底这31亿的血本何时能够收回。
万达不能使吞下的“大象”增值,甚至由于万达的消化能力不足而导致实质性的损失,那不久以后,以小博大收获的成果就会变成烫手的山芋,企业必然变得难以为继。换句话说,在壮着胆子暴饮暴食一顿之后,“蛇”企业不仅要让“大象”与自己的身体顺利融为一体,而且必须让其释放出更多的营养和能量,否则就意味着消化不良,这次万达的“冒险”就是失败的。
目前,美国电影市场观影人数呈下降趋势,影院为确保利润,只能采取提高票价的手段。但这一方式却会进一步影响观影人数。而随着随着各类新型数字平台的出现,比如苹果的apple tv,也会进一步影响观影人数。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AMC公司在未来短时间内扭亏,仍面临不小的压力。
由于中国企业的市场主要在国内,企业缺少国际营销经验。而那些可能被并购的国外企业或品牌,市场分布在全世界。在没有做好准备,能力明显不足的情况下,如果硬要并购外国公司或品牌,贸然行事,很可能水土不服,难以消化。换句话说,万达买下AMC公司,不等于说中国企业已完全能够“蛇吞象”。在收购国外资产方面,中国企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从中学到的远比结果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