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铁道部还有多少秘密没有透露?

(2012-04-20 07:22:20)
标签:

财经

     

 

在铁道部417日公布的20123月全国铁路运输主要指标完成情况中,备受关注的“固定资产”投资一项被略去。作为社会了解政务信息和铁路建设的重要数据窗口,铁道部此举引发各界猜忌和质疑。为何突然略去此数据?有业内人士猜测铁道部此次不公布“固定资产”投资数据是有其原因的,主要是担心数据太难看。

 

由于“固定资产”投资指标出现严重下滑,觉得“太难看”,铁道部就不予公布,这是让人难以置信的。虽然铁道部刻意略去数据,但其数据仍可从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的201213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主要数据中找到:铁路运输业绝对量为530亿元,比2011年同期下降41.8%

 

实际上,自2011年开始,铁道部的“固定资产”投资就一直出现下滑的趋势。该数据在2012年更出现连番暴挫。其中,1月份固定资产投资1228220万元,比2011年同期减少69.6%2月情况仍不乐观,12月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993164万元,比2011年同期减少57.7%

 

“固定资产”这项指标不向社会和公众透露,只是铁道部的冰山一角。作为一个高度垄断且政企合一的政府部门,人们更为关注的是,铁道部还有那些秘密没有透露。许多教训告诉我们,凡政府部门越多需要社会和公众了解的信息不予公布,事发后,当事者受到社会舆论责难的机率就要大得多。2011年发生的“7·23”甬温线事故就是例证。

 

早在2009年铁道部就已经发现了动车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质量问题,包括CRH1型动车存在制动盘螺栓松动、断裂等问题,已发生相当长时间,仍未查出原因,其中亦包括被要求召回的CRH3系列。不过当时铁道部决定内部“消化”此事,时任铁道部总工程师的张曙光说:“既要快速反馈,也要讲求策略,注意对外界保密”。

 

这显然不是明智之举。铁道部对高铁建设中的事一向守口如瓶,留下了许多不被人知晓的秘密。甬温线事故发生后,引起社会的强烈批评。不仅如此,铁道部高铁建设中的所谓秘密,并没有逃过审计监管部门的眼睛。

 

今年3月,审计署发布了对京沪高铁的审计报告,一共披露了7大问题,包括个别施工单位及个人转移挪用公款和建设资金1.87亿元,施工单位在沙石料采购、设备租赁等业务中,使用虚开、冒名或伪造的发票1297张入账,金额合计3.24亿元,部分工程监理不到位等。

 

纸包不住火。自己不公布这些信息,而让审计监管部门来公布,一方面让铁道部没有了面子,另一方面也让人们对铁道部是否存在下去产生了质疑。由于信息不公开,近年来,铁道部成为公众批评的对象,特别是刘志军贪腐案发生后,更引起社会和公众的关注。

 

例如铁道部每年投资约8000亿元的铁路工程。此前,铁路工程自己招标自己监管,不仅抑制了市场化竞争的机会,还客观上为体制内的寻租腐败预留了巨大空间。铁道部自己也承认,“铁路建设施工、监理、物资、服务类招标均存在人为干预现象”。

 

政府信息公开,现在已经成为一种国际趋势,“让政务公开在阳光之下”越来越成为现代治理中的共识。对于一个自我治理的社会而言,不公开的信息,一般性地不能作为管理的依据。政府信息公开实际上是社会和公众的自然需求,也是像铁道部这样一种政企合一的政府部门运营的必要体现。

 

其实,铁道部还有多少秘密已不重要,更为重要的是,铁道部还能存在多久?《经济观察报》20118月刊发的《分拆铁道部》文章指出,越开放越透明,不仅决策可以更科学,也越能建起公众的信任。因此,放权与制衡,是下一步中国铁路经营体制改革的方向。

 

这话说到点子上了。铁道部作为中国政企合一的政府部门,被视为答案的正解。从全国“两会”,到新闻媒体,都提出了宜启动改革分拆铁道部。眼下这般严峻的局面,使铁道部的改制显得非常迫切。政府决策层对此宜早下决心,尽快启动改革,与铁道部进行切割,引入市场运营模式。只有这样,中国铁路方能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