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愿意中资企业并购米高梅吗?
(2010-11-09 07:38:32)
标签:
财经 |
由于无法偿付高达40亿美元的巨额债务,曾是全球最大电影公司的米高梅11月3日宣布申请破产保护,其申请也随即获得法院的批准。分析人士认为,米高梅申请破产保护并不意味着其电影事业的终结,这只是其避开债务清算的一种策略。有消息称,中国有企业愿意入股米高梅破产之后组成的新公司。(11月9日《经济参考报》)
中资企业愿并购米高梅这一消息来源于国内部分媒体以及业界人士,不过,这只是一种预测而已。如中影集团海外推广公司总经理周铁东称,有中国公司有意购买新公司的部分股份,美国一家律师事务所目前正在张罗此事。至于是哪家中国公司,周铁东表示这是人家的商业机密,他不是当事人不便也无权透露。
从好处想,这也许是中资企业的一个机会。因为米高梅的版权经营收益很高,如果中资企业能入主米高梅,中国电影版权交易将会得到爆发式增长。米高梅1986年之前拍摄的影片,版权已经被出卖一空。目前依靠手中剩余的电影版权,米高梅可以将这些版权卖到全世界的电视网,DVD收入也非常可观,能有每年5亿美元左右的收入。
然而,米高梅目前的债务负担也会让人倍感压力。11月3日,米高梅提交的申请破产保护文件显示,它的总资产约19亿美元,却背负了40亿美元的巨额债务。可以说,米高梅现在“穷得”连债务利息都付不出了。本来准备在去年筹拍《霍比特人》等几部新片,却连2000万美元的短期周转资金都拿不出来。要知道,这仅仅是一个大明星参演一部电影所拿的片酬。
其实,米高梅宣布破产并不意味着其电影事业的彻底终结,毕竟“改头换面”的新公司,此前,美国亿万富翁和著名企业投资家卡尔·伊坎曾购买了米高梅20%的债务,并有意将米高梅与其自己控股的狮门影业公司合并。但在不到一周的时间内,权衡再三的伊坎放弃了合并计划。
既然美国公司不想并购,那么中资企业就可以接这个棒了。不过。事情并不那么简单。除了要筹集40亿美元的巨资外,美国政府以及米高梅的债主们是否愿意中资企业并购还是一个问题。2009年,美国信贷危机达到顶峰时,中资企业购入了贝尔斯登和摩根士丹利的大量股权。当时,美国的投资者和立法者们纷纷质疑中国人的意图,有些人甚至力图禁止中国进行更多投资。
中资企业购买美国银行的股权,都引起了这么激烈的对抗反应,更别说并购像米高梅这样全球最大、最知名的电影企业了。在这方面,中资企业是有经验教训的。今年6月,美国《新闻周刊》宣布破产,当时美国的买家寥寥。而当中国南方报业集团与成都博瑞传媒拟联手收购《新闻周刊》时,却遭到了对方拒绝。2个月后,美国91岁的音响设备大亨西德尼·哈曼仅以1美元,承担其5000万美元的债务将《新闻周刊》收之麾下。
当然,中资企业要出资40亿美元收购米高梅也绝非易事。因为仅靠一两家中国影视企业是很难揍足这笔钱的,而具备这个投资实力的中资企业,也只有中国国家投资公司、中信集团等几家屈指可数的公司。不过,也有人提醒,如果单纯从经济角度考虑,收购米高梅并非明智之举。事实上,米高梅已不具备投资价值,也没有多少市场空间。此外,如果米高梅易主中资企业,脱离了好莱坞的环境,那它的价值就大打折扣了。
话又说回来,中资企业收购米高梅的困难不在于收购本身。我们也可以设想一下,如果中资企业收购了米高梅的话,如何才能把这家世界具有影响力的电影公司,保持它的特色。但同时,它是属于中国的,当然是以中国人的电影作品为主,这一切如何才能够让美国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观众所接受。这可能是十分重要的事情。
不管此次中资企业能否出动手并购米高梅,或美方是否愿意出让给中国人,并不等于说中资企业就买不到像米高梅这样的电影公司,因为中资企业走向世界是一个大趋势。的确,在收购海外资产方面,中资企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且还可能交许多学费,但从中学到的远比结果更为重要。只是我们如何将资金、机遇和创新重新进行排序,将成为今后收购中资企业收购外国资产成功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