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不必把收购BP资产看太重
(2010-07-23 07:26:43)
标签:
财经 |
英国石油公司(BP)为其墨西哥湾的漏油事件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为了支付巨额的赔偿金,BP眼下不得不靠变卖资产回笼资金。这不仅让BP原本的竞争对手乐开怀,也为中国的石油企业提供了购买海外石油资产的机会。中国企业中,对BP资产感兴趣的不止中海油一家。此前有消息传,由于BP股票缩水,中石油有意加入壳牌公司、阿帕奇公司、日本三井石油等国际石油巨头的行列,参与收购BP。(7月23日《环球时报》)
自传出BP将出售资产募集赔偿资金,全球石油巨头对此觊觎有加,中国三大石油企业也认为是一次极好的机会。虽然BP自称有足够财力应付,但业界普遍预测,BP会出售股份换取现金。而事实也的确如此。近日,BP高层奔走各方,寻求出售部分资产的消息就不绝于耳。而财力丰厚的中国企业自然而然地被各界当作收购BP的假想对象。
上周,英国外交大臣访华,被认为是向中国推销BP资产。中石油更是爆出600亿美元与B P深度合作的计划。但是,截至目前,BP首轮100亿美元资产出售接近收官,中国企业不得不面对空手而归的事实。继7月13日将其在美国俄克拉荷马州库欣的储油罐业务以3.39亿美元出售给美国M agellan公司后,日前美国阿帕奇公司以70亿美元购得BP位于美国德克萨斯州、新墨西哥州以及加拿大和埃及的部分资产。
而最新的消息显示,印度最大的石油集团正与BP展开谈判,计划收购后者的越南、巴基斯坦资产。据瑞银估算,BP越南资产的估值约为9.66亿美元,巴基斯坦的约为6.9亿美元。印度国有石油天然气公司董事长R .S .夏尔马透露,7月28日,他将与印度石油部长穆利·迪欧拉一道前往河内,与越南政府及越南国有的石油天然气总公司讨论这笔交易。
BP可能还会继续出售资产,甚至不排除被恶意整体收购的可能。对于向外扩张欲望强烈的中国企业来说,在BP的这顿饕餮盛宴上,最终能收获什么,仍然要打上大大的问号。尽管BP漏油事件给中石油留下了遐想空间,但是西方世界对中国企业收购行为的一贯抵制,却给未来可能发生的收购行为增加了更多的不确定性。
众所周知,金融危机发生后,欧美许多金融公司倒闭,但中国企业几乎没有“抢”到什么资产,就是因为西方世界的抵制。石油作为战略资源,在西方世界和金融的地位同样重要,BP未来如果面临重组分股,即使中国愿意拿钱来帮助BP,西方政府也不一定会给中国机会,所以中国企业可能成为BP的战略参与者,但很难成为战略合作者。
现在B P是在出售非核心的外围资产来应对危局,如果资金不够,BP将被迫出售其在北海的核心资产。但是,即使B P最终要出售核心资产,中国都很难介入,必然会因政治因素遭遇严格的安全审查。中海油并购美国优尼科公司失败就是一个例证。
2005年3月中海油开始与优尼科谈判,其185亿美元的报价明显高于竞争对手雪佛兰,但僵持了7个月后最终折戟。在中海油竞购优尼科日趋白热化之际,美国国会议员致信时任美国总统的小布什,要求海外投资委员会对中海油的收购进行彻底调查。举着维护美国国家能源安全的大旗,美国政界插手中海油的并购计划,并导致了并购计划的最终流产。
这说明,相对于经济上存在的障碍相比,来自于政治方面的阻力显然更加巨大。欧美国家的监管层对待中国企业的外海并购历来都是带着有色眼镜。虽然中国企业手中有钱,也对收购B P资产十分感兴趣。但对于BP来说,其对资金的渴求程度,一方面与能否最终将泄露封堵住有关,另一方面则要看对美国赔偿的底线。
不过,也有业界分析人士认为,中国企业不必把收购BP资产看得太重。虽然此时正值中国企业收购BP的最佳契机,但是,我们应保持观望态度,没必要过早亮出底牌,要经过一系列摸底制定出完整的收购计划后再做打算。BP出售资产表面上看是机会,但中国石油企业并没有在深海和美国本土的作业经验,因此不必盲目跟从其他公司去收购海上或美国的石油资产。而且BP的赔偿等手续都没有理清,现在接手会比较仓促。
其实,BP目前只是转让部分股份,出售部分资产,公司控制权是不会让出的,中国企业也只是做个小股东,谈不上是一次有价值的“用救助换股权”的战略行为,因而收购BP对中国企业可能是得不偿失的事情。当然,中国企业还是有机会与BP在一些项目上展开合作,近来中海油与BP商谈取得进展,拟收购BP所持有的阿根廷泛美能源60%的股份。目前中海油已间接持有泛美能源20%的股权。中国企业虽然不太可能全面收购BP的资产,但也可能以合资企业的形式或其它形式参与收购BP资产。这对中国企业来说,才是需要真正去把握和挖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