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幸福感指数是国民最基本的诉求
(2010-02-25 09:21:24)
标签:
杂谈 |
邱 林
在人们关注福祉以及可持续发展之际,一味将GDP作为衡量人们幸福感的方法正逐渐失去吸引力。英国新经济基金会正着手处理这类事务。该基金的政策主管安德鲁·西姆斯说,这一指数把人们的康乐和人为活动对环境层面的影响以及经济发展放在一起,衡量各个经济体是否达到了适宜人们长住久安的水平,而不只是衡量其经济增长强劲与否。(2月25日《经济参考报》)
根据各项幸福指数研究,可以看出国民幸福指数的提升与GDP的增长有密切关系。美国一个研究机构将1998年联合国人类发展报告中的54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均GDP与幸福指数相比较,发现二者之间的相关系数达到了0.7。也就是说,某国家或地区的人均收入越高,人们的幸福感水平很可能也越高。因此,在人均收入相对较低的国家和地区,通过经济增长改善国民收入,仍是提高人们幸福感的重要途径之一。
不可否定,如今国际上还没有那个国家找到可完全替代GDP的更好的经济指标。正如此,中国各地对GDP几乎到了崇拜的程度,许多政府官员对国民幸福感的重视远远低于GDP。GDP似乎代表了一切,而很少有人将GDP的增长惠及每一位国民,使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更紧密地联系起来。
当前,最热的话题恐怕是中国的GDP今年如何超过日本。2009年,日本GDP是5.085万亿美元,而中国的GDP是4.910万亿美元。有分析认为,只要中国今年GDP保持在8%以上的增长水平,就将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为什么一些人对GDP情结仍挥之不去?其实,他们之所以异常热衷地关心中国的GDP能否超过日本,只不过是寻找一种GDP情结的归宿感而已
不过,冷静下来一想,即便美梦成真,中国真的成了世界第二号经济强国,可按人均来算,怎么样也成不了最富裕的国家,而且很可能国强而民不富。目前,中国的人均GDP为3200多美元,而日本的人均GDP为38400多美元,日本是中国的11.8倍左右。况且,在中国,4%的人掌握了70%的财富,除去那4%的富人,96%的中国民众的人均GDP仅为1020美元,日本又是中国的41倍多。
事实上,GDP只是衡量一个国家成就的数据之一,并且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已经证明,GDP在国家发展评价体系中的权重已逐渐下降。例如,法国目前已将“幸福指数”加入到衡量国家发展的体系中来,而且权重与国内生产总值相当。法国人并没有念念不忘他们的GDP已经退居世界第6位,而是将人民的幸福感提升到了国家考量层面,这才是成熟的国家心态,才是以人为本的政策追求。
GDP的增长源于每一位国民的努力,因而,它不能与国民的幸福感相背离,而应成为国民幸福感高低的一个指标。当前,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重要工作是要提高国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应该看到,在2009年GDP增长达8.7%的情况下,民生方面,部分群众仍然会在医院门前感到囊中羞涩;农民工子女仍然觉得城市学校的门槛那么遥远;在收入分配方面,城镇、农村居民收入上半年虽然分别增长14.2%与13.3%,但许多城市房价的涨幅就远远超过这些数字。
当然,提高国民幸福感指数绝不是可以给官员的政绩锦上添花的光环。相反地,它穿透政绩泡沫,揭示巨大难堪。例如过去几年多次试图推行的“绿色GDP”难产表明,致力于改善环境的理想追求、社会动员与制度化努力,在现实中已经遇到了激烈抵抗。它也表明,“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的理念,在转化为可以操作的标准和政策等等的过程中,遇到了严重的障碍。
因此,GDP增长最终应带动国民福祉的期待仍然只是作为一个愿景而存在。但不可忽视的是,提高幸福感指数已是国民最基本的诉求。换句话说,国民幸福感要比GDP增长更为重要,提高国民幸福感指数是GDP增长的最大价值所在。对于中国来说,GDP不管是高速增长也好,还是超日赶美也好,它最终还是由国民创造的,如果不能让国民的幸福感指数提高,怎么能促进经济的再增长?因此,政府管理部门应将国民幸福指数纳入统计内容,以督促和鞭策自己,用务实的精神为民办实事、办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