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品牌并不是高品质的代名词
(2009-09-03 09:44:12)
标签:
杂谈 |
近日,洋品牌软件在国内市场频频出现消费投诉,来自俄罗斯的杀毒软件厂商——卡巴斯基被媒体爆出涉嫌强制消费者买单行为,四川省消委会接到消费者投诉后,向卡巴斯基发出调查函。全球管理软件老大SAP近日遭遇“画皮门”,也被媒体爆出有欺骗客户、转嫁风险、制定霸王条款等一系列问题。接连出现的洋品牌软件问题给国人消费敲响了警钟。(9月3日《广州日报》)
在不少我国消费者眼中,洋品牌就是“高品质”的代名词,不少人不惜重金高价购买。然而,在一些洋品牌不断被暴出各种质量问题之后,人们开始发现,洋品牌并非永远是“中国制造”的楷模。近年来,素以“优质”著称的洋品牌在我国市场上危机频现,从化妆品、奶粉到皮鞋、服装,从手机、数码相机到电脑、汽车,涉及的行业之众、国际知名企业之多远超出了我们的想像。
从一些媒体报道来看,宝洁、雀巢、路易威登、香奈尔、飞利浦、柯达、东芝、富士、奔驰等在内的一批洋品牌无不“触雷”。这些洋品牌危机事件一次又一次地打破了国内某些消费者对洋品牌质量的痴迷和崇拜。国内消费者花了大把银子买回来的所谓大名牌,本应是技术先进、质量过硬的典范,怎么也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
今年6月,在国家质检总局公布的2009年4月份106批次进境不合格食品、化妆品名单中,不少批次的进口食品被检出添加剂违规使用的情况。其中,有近20个批次的进口乳制品因违规使用食品添加剂或产品不合格等原因被挡在国门外。此外,包括仙妮蕾德维体福浓缩营养粉在内的不少批次乳制品、进口洋酒等,也上了此次不合格进口食品的“黑名单”。
由此可见,退下“质量神坛”的洋品牌,用自己的行动向我国消费者宣布,他们的产品优于中国本土品牌产品,是没有任何根据的。记得去年在新浪网等组织的“洋品牌你还信任多少”的调查中,近50%受访者已表示不再信任。近50%的人对洋品牌不信任,这是中国人消费观念日趋成熟、理性的表现。事实上,不管是什么洋货,也不管是由哪个厂商生产,产品也不可能十全十美、无可挑剔。
一个品牌要被消费者公认为“高品质”的产品,首先自身质量要过得硬,而质量不过硬,怎么能称得上是高品质的商品。应该说,正是国内部分消费者的盲目崇拜,把洋品牌“惯”坏了,才有了这种在我国市场上的怪现象:沾洋必贵、沾洋必买。在他们心中,外国进口的东西都是好的,买东西言必称“洋”。因此,对洋品牌质量事件的曝光,将大大改变消费者长期以来对洋品牌的盲目迷信的心理。
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下日益发展的“技术壁垒”、“绿色壁垒”、“贸易壁垒”,一些人对洋品牌却大打“放心牌”,使一些有问题的洋品牌能蒙混过关,在国内市场上畅通无阻。这与洋品牌在国内享有不少“特权”有关。长期以来,一些执法监管部门对洋品牌常常“高抬贵手”,为其开辟“绿色通道”,对其质量的检验、监管和处罚力度很多地方不到位,与国际脱轨,从而让相当一部分所谓国际大牌企业有机可乘。
众所周知,任何一个国家的商品进入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要接受当地的有效监管,这是真正的国际通行规则,一些洋品牌动辄声称执行国际通行标准,并不意味着就可以在我国享有怎样的优待。一些部门甚至对于洋品牌仍持仰视的态度,监管、处罚等方面,都比国内品牌宽松很多,造成了不平等待遇。例如在上海的淮海路,曾发生强迫国内品牌为洋品牌让位的情况,这虽然与质量监管无关,也反应出了相关部门的心态。
目前的中国,已经是国际品牌竞争的一个大舞台,世界上所有知名的大品牌都在我国这个大市场上竞争。由于一些洋品牌的质量问题频繁爆光,正在摧毁中国人对洋品牌的信任。对洋品牌来说,在国际市场树品牌不易,保品牌更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展路径的选择权在洋品牌生产企业自身。但若在市场竞争中丢掉了最基本的品质管理和企业诚信,要让这样的洋品牌付出什么代价,其选择权就在我国消费者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