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企为何屡遭日本暗算?
(2009-05-26 08:50:42)
标签:
杂谈 |
邱 林
在中钢协对国际铁矿石长协价格30%至35%降幅的传闻予以否认之后,新日铁与澳矿有望达到35%降幅的消息再度传出。“新日铁近期很可能最先谈成价格。”联合金属网铁矿石分析师胡凯表示,日本是100%使用长协矿,不像中国有现货矿可以缓解长协矿执行不足的压力,作为重要原料的铁矿石进口价格必须尽早确定。(5月26日《经济参考报》)
今年以来,铁矿石谈判真是一波三折,首先,必和必拓、力拓和淡水河谷三大矿业巨头采取拖延战略,不与中日韩三国的钢铁企业进行谈判。其后,4月28日,淡水河谷中国区执行总裁朱凯表示,淡水河谷已退出今年的铁矿石谈判,将参考其他矿企和中国钢厂的谈判价格。这样,以宝钢为代表的中国钢企与必和必拓、力拓进行谈判,中方要求对方的铁矿石价格与2008年相比必须降低40%,且态度强硬,不作让步。
没想到的是,新日铁这时也在与矿业巨头进行谈判。这期间,日方可能接受30%至35%降幅的消息不胫而走。日方的这个举动让许多国内钢企感到意外。因为日本企业在此前表示,日方在2009年度铁矿石谈判中不会贸然与供方达成协议,会先等待和观察中方的谈判进程。因此,多数中方媒体和机构坚信宝钢仍可能主导今年的谈判,但事与愿违。
这与去年中国钢企遭遇日本的暗算如出一辙。2008年2月,巴西淡水河谷发表的声明显示,淡水河谷与日本新日铁、日本钢铁公司达成的谈判结果为,大部分铁矿石的价格较2007年上涨65%,而卡拉加斯粉矿由于品位较高,较2007年上涨71%。新日铁、日本钢铁公司两家企业随后证实了这一消息。
这对当时正坐在谈判桌前的中方代表无异是一个沉重打击。按照往年铁矿石谈判的惯例,这一价格随后将拿到参与谈判的各供需方面前,淡水河谷会与其他客户一一确认新年度的价格。显然,中方被日本钢铁企业算计了。这一幕是2005年2月铁矿石涨价的重演。在2005年的铁矿石价格谈判中,新日铁率先与淡水河谷达成上涨71.5%的协议,最终迫使中方不得不含恨吞下这个苦果。
人们不禁会问,日本企业为何屡次这样做,且手段基本相同。按照人们的一般认识,像日本这样资源匮乏的国家,其铁矿石的90%以上依赖进口,更应该喜欢铁矿石价格下跌才对。问题在于,早在多年以前,日本企业就走出去,到全球进行资源参股、收购,单就铁矿石而言,日本专门挑选储量大、铁矿石品位高、开采条件好、交通方便的矿业参股或收购。这意味着,国际市场的铁矿石涨价,对日本企业将带来至少两方面的好处:
一是日本企业可以从铁矿石涨价中分一杯羹。由于日本企业对铁矿石资源的控制已经成熟,它能从全球铁矿石涨价中获取丰厚的利润。例如日本三井集团经过多年来对全球矿业的并购或参股,一家就控股4528.5万吨的铁矿石份额,占世界总贸易量的7.87%;二是日本企业生产的钢材多是高附加值产品,技术含量高,他们在这类产品的定价权方面非常强势,受铁矿石价格上涨的影响较小。
事实上,日本企业对中国钢企的暗算行为,充分暴露出他们的不道德之举,其用意是削弱中国钢企的谈判话语权。根据以往的惯例,三大矿业巨头和全球钢铁企业只要任一对谈判率先达成价格协议,即为“首发价格”,其他钢铁企业都要无条件接受。今年日本企业与矿业巨头30%至35%的降幅确定后,就意味着中国钢企在2008年失去定价权之后,今年再度失去定价权。
业界分析人士指出,去年,铁矿石谈判制度就已经被破坏了。今年又发生这样的事,表明谈判的基础没有了。中国钢企已无必要遵守此前的传统,应该进入自己的谈判时代。目前,日本一年钢产量约为1亿吨,中国则占有全球1/3的钢铁产量,每年进口4亿吨铁矿石,远比日本铁矿石的消耗量大。但国际铁矿石价格谈判话语权几乎一直握在日本企业手里,中国钢企处于弱势地位,而进口矿石的质量也不及日本企业。
但是,中国钢企也不能“束手就擒”,任人宰割,应加大构建长期稳定的铁矿石供应产业链的力度,包括加大海外并购步伐,通过投资控股、参股等多种方式,直接控制和掌握海外铁矿石资源。尽管这可能导致我们的短期成本上升,或面临一定的投资风险,但却可能从此改变整个市场格局,从长远上可以避免遭到日本企业的暗算,同时削弱国际铁矿石巨头的定价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