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车企管好自己的事更重要
(2009-01-20 10:11:57)
标签:
杂谈 |
4年前,上汽集团入主韩国双龙汽车曾引起轰动效应,被认为是中国汽车工业走出去、具有国际性竞争力的标志性事件,但“想到了开头,没想到结尾。”。2008年底,美国三大汽车公司一度濒临破产而申请破产保护之时,有媒体“怂恿”中国车企去美国“抄底”“三大”。看见上汽双龙现在的命运,那些曾心动的车企可能在暗自庆幸。( 1月20日《广州日报》)
虽然中国汽车产业国际化的路程还不到十年时间,但走出国门遭遇到的各种困难超出人们的想象,用“一言难尽”形容并不过分。不论是上汽与双龙、奇瑞与克莱斯勒,还是当年的南汽与罗孚之间,其结果都尚未发生1+1>2的情形。中国企业发起跨国并购数量与日俱增,截至目前,在汽车业拥有国外并购经验的还只限于上汽集团一家。但没有想到,上汽这次也马失前蹄了。
上汽是目前国内公认的规模最大、人力、财力和管理能力最强的汽车集团,而双龙是韩国规模最小的汽车企业。不过,4年后上汽仍然“搞不定”双龙,多少有些出人意料。业内分析师认为,汽车产业基本上集中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然而,这些国家的企业水太深,在进行并购时,一方面要当心企业资产负债表背后的包袱,另一方面要摸清企业所在地的相关法律法规。例如英国法律规定,员工跟着企业的资产走,即一旦收购英国的企业,就必须妥善解决员工问题。只有在企业破产后,收购企业资产时才不必为原有员工负责。
过去,中国汽车企业走出国门,并购国外同行时,往往只看到资产负债表中的包袱,却没有想到相关法律或社会风俗可能导致的风险。或许正因为这样,在上汽与双龙的争端中,上汽才吃了哑巴亏。事实上,与美国一样,韩国汽车企业的关键问题还是劳工成本。近几年来,韩国工人的福利提升太快,导致企业的成本压力较大,因而无法和日系汽车企业竞争。虽然双龙规模较小,但企业也是一个社会,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更重要的是如何实现文化融合,上汽与双龙最主要的症结也就在这。
有些汽车企业出手时自以为买到了便宜货,但结果却是马失前蹄。从国外汽车业并购的经验看,无论是收购克莱斯勒的戴姆勒,还是投资福特汽车的科克瑞恩,美国汽车业并购鲜见成功,但失败者的损失都很大。戴姆勒最终低价出手克莱斯勒,赛伯纳资产管理公司成为接盘者。目前克莱斯勒已给赛伯纳资产管理公司带来巨额亏损。
人们不禁要问,中国企业的眼光会比戴姆勒或者赛伯纳资产管理公司更好或者更幸运吗?从大环境来看,中国巨大的汽车产能过剩压力已成为整个制造业不稳定的重要诱因。自己的事情都没有办好,还染指他国车企的事,难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近日,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告诫国资大企业的话:“现在不要盲目并购,留着资金,好好挑选值得投资的公司”,很值得我们去思考。
前一段时间,美国三大汽车企业处于困境需要政府伸出援手时,国内一些人就主张中国汽车企业到美国去抄底,并购美国汽车企业的部分资产或股权,使中国汽车产业更上一层楼。但是,对美国汽车企业,我们只看到了他们资产负债表以内的东西,但之外有很多限定性条款或包袱,却了解不多。例如现有企业员工的薪酬问题就是一个巨大的包袱,事实上,导致美国三大汽车巨头陷入困境的最大因素就是巨额的员工成本。美国三大汽车巨头都背不起的包袱,单薄年幼的中国汽车企业还能扛得住吗?
现在,如果我们只把上汽并购双龙看成是失败的“反面教材”,从而因噎废食,对国外并购就此噤若寒蝉也是不负责任的。有了上汽的宝贵经验,我们以后再进行国外并购就有案可循,需要做哪些功课,都可以做到有的放矢。我们经常说后发优势,其实有些时候,学到的和自己亲身感受到的完全是两回事,没有上汽在韩国的摔跤,我们还是不懂如何趋利避害。
实际上,国外并购决不应是我们理解的中国汽车企业并购外国资本背景因素的唯一视角,虽然中国汽车业正处于一个空前的国际并购战略机遇期,这个机遇期不仅仅来自美国、英国或韩国等国家汽车资产的诱人价格,但是中国企业还不足以到这些国家实施更多并购,把他们的困难留给自己。换句话说,在全球金融危机愈演愈烈的情况下,中国汽车业管好自己事情比去国外并购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