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资海外激进式大收购不可取
(2008-12-22 12:02:35)
标签:
杂谈 |
12月15日,中石化对外宣布,其对加拿大坦根依卡石油公司的收购已经获得政府的批准。这意味着总金额超过130亿元人民币的这起收购将由此进入下一阶段,中石化将向所有接受其要约的股东支付每股31.5加元。糟糕的经济形势使得很多能源和矿业公司放弃了他们在大宗商品价格狂飙时期确定的收购,但中石化却证明自己是一个最信守承诺的买家。(12月22日财经网)
在许多人对中石化并购坦根依卡公司叫好的同时,我们也应对在此次交易中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和反思。据了解,中石化在此次交易中,最终击败的竞争对手是印度石油天然气公司,因为印度公司的报价比中石化少了近十亿美元。虽然中石化内部仍然坚信其收购价格的合理性,但有分析认为,中石化已为收购该公司多付出数十亿美元,而未来要实现坦根依卡大幅度提高产量,还需要投入数十亿元的后续投资,这无疑抬高了成本和不确定性。
对于中石化而言,在油价剧烈变动的情况下,坚持依照原有协议完成收购,似乎可以令其在市场上树立信守诺言的声望,但是其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因此,被一些专家称为激进式大收购。其实,中石化在油价距离最初报价跌去超过大半的情况下,有一种更明智的作法是考虑针对市场的变化,放弃收购或者寻求重新对价格进行谈判,尽量降低收购成本。
在国际并购中,放弃收购或重新谈判的情况并不少见。例如在大宗商品价格暴跌的情况下,上月矿业巨头必和必拓就宣布放弃了对力拓的收购,尽管必和必拓为此将损失投入的4亿美元收购支出,但是资本市场上两家公司股份的变动证明了这种放弃的可取之处。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尽管“两拓”放弃合并,让中国钢铁业可以为铁矿石供应安全而放心“喘”上一口气,但也为此中国企业付出了900亿元人民币代价。我们不能不佩服必和必拓的决断,而将全球最大铁矿石买方中国钢铁企业“拖”下了水。有一例足以证明:
今年1月,中铝公司为阻击必和必拓与力拓合并,联手美国铝业公司,斥资140亿美元,购入了力拓英国12%的股份,约占力拓全部股份的9%。现在,“两拓”合并案流产,中铝陷入了真正的麻烦,现已出现80亿美元浮亏。由于力拓英国的股价逐渐走跌,其股价已从2008年初的每股60英镑,跌至目前的每股不足14英镑,下跌75%左右。如果加上汇兑损失,损失超过80%。
这是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中的一大败笔。《中国证券报》的一篇评论认为,我们至少可以从这件事中吸取两点教训:一是用产业资本的制造思维来应付海外资源性资产并购的战略思维,中方胜算率会非常低;二是产业安全是有边际成本的,不计成本的产业安全极可能是个“伪命题”。事实上,从2007年次贷危机刚刚显露苗头以来,中国企业就已频频出海购买资产,一年之后反观,我们发现,当时的举动失大于得。
从以往海外并购的案例来看,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的战略制定、调查研究、后期整合等各个环节,还存在诸多不足。例如,很多中国企业在对外投资方面缺乏明确战略,在并购时存在一时冲动的因素,没有针对东道国的法律、市场、劳工、环保等方面做足可行性研究和尽职调查,而这一点往往导致最终的并购失败。此外,中国企业在并购后的文化、人才整合方面的能力和意识也相对薄弱。
不错,全球金融危机为中国企业提供了难得的海外并购机会,然而,商务部研究院跨国公司研究中心主任何曼青指出,此中依然存在风险,从价格水平来看,海外的能源、资源类资产确实跌价不少,其中的泡沫成分基本已挤掉,但不排除全球经济形势继续恶化,这些资产继续贬值的可能,不能光觉得价格低就作出收购决定,还需要从企业的发展战略来考虑。
从中石化并购坦根依卡、中铝并购力拓的教训中,我们可以发现,国外寻求买家的这些公司往往有一个共同点,即准备出售的部门都是亏损或者不赢利、不是前沿领域、正在走下坡路的业务,某种程度上是急于甩掉的包袱。而且,我国的一些企业的并购技术、企业内部的管理和整合能力还不足以完全胜任海外并购的重任。必须看到,海外并购是一个长期布局,不能因为金融危机就认定现在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时机,就不计成本的进行海外并购,或以激进式的方式进行所谓大收购,如果这样,显然是对国家和人民不负责任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