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豆”为何能在中国所向披靡?
(2008-09-11 19:02:15)
标签:
杂谈 |
大豆进口过量,已经给中国大豆种植业带来了毁灭性打击。近年的数据表明,在进口大豆增加的同时,国产大豆在减少,中国大豆产业已经进入了一个不良发展过程,进口大豆正在迫使国产大豆退出市场。目前外商独资或参股的油脂加工企业已占我国大豆总压榨能力的73%,占我国实际加工量的80%,民族大豆加工业生存日益艰难。(9月11日《经济参考报》)
没想到,一个与民生密切相关的中国大豆产业正被跨国公司一步一步挤出市场。从公布的数据来看,跨国公司已垄断中国大豆进口贸易量的85%;已控制大豆加工能力的73%。更让人无法理解的是,对于面临崩溃的本土大豆及加工业,政府相关部门却无能为力,任凭跨国公司在国内大肆扩张。
为什么跨国公司的“进口豆”能在中国所向披靡?究其原因,是美国等国家在大豆贸易上对中国进行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据了解,美国、巴西等大豆出口大国大力扶持大豆的发展。从20世纪90年代,美国政府每年都拿出190多亿美元补贴大豆。农业机械化使其生产成本较低,加上有政府补贴,其成本远低于中国的大豆生产。由于进口大豆价格低于国产大豆,迫于成本压力,国内大豆加工企业纷纷采购国外大豆。
应当说,这是美国人为我们设置的一个陷阱。2002年,在对行情缺乏了解的情况下,我国一个采购团在高价位上与美方签定了采购150万吨大豆的合同,当时的采购价为4100元/吨左右,此后一个月,大豆价格跌至3100元/吨。由于大豆价位较低,中国从美国的进口量一发不可收拾,而后来美国人又趁势再拉高,再逼中国高位吃进,这样反反复复,进口量连年猛增,而国内大豆生产却一蹶不振。
正是进口量逐年增长,从而导致国内大豆的种植面积逐渐减少。仅以黑龙江省为例,该省大豆种植面积已由1993年的4600多万亩下降至目前的3000多万亩;近两年来,东北市场豆价跌幅达三分之一左右,而且往往有价无市,积压难卖。原本以种植大豆为主的黑龙江省阿城、海伦等地区,经济发展因此遭受了惨重的影响,海伦市因而每年农民减少1个亿的收入。
观察跨国公司这几年在中国攻城掠地时,我们发现,他们不仅实现了对中国的大豆进口贸易的控制,ADM、邦基、嘉吉和路易达孚四大跨国公司已控制了国内80%以上的进口大豆货源,而且还完成了对国内食用油产业上游原料、期货,中游生产加工、品牌和下游市场渠道与供应的控制权。目前在国内前十大大豆压榨企业中,只有黑龙江九三油脂集团没有与外资联姻,其余均被跨国公司独资或参股。
基于此,中国大豆市场出现了一面进口大量的大豆,一面又产生国产大豆大量积压的现象。造成这些问题,与其说是有关政府部门缺位不作为,还不如说是一些部门在解决大豆需求上采取“重洋轻内”的市场管理方式,这不但对国产大豆的发展是一种危险,同时对市场规律而言也是一种扭曲。
分析人士指出,大豆是中国唯一与世界接轨的粮食品种。之所以让大豆接轨,是因为制定政策之时,经济决策层并没有预料到食用油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位置。不过,开放市场进口大豆,这是不可逆转的事实。但粮食市场开放到什么程度、大豆进口总量和节奏应当怎样控制,应当可以在WTO框架下进行有效调节。
不可想象,像中国这样的大国,如果大豆绝大部分依赖进口,将来发展到13亿人就等着吃人家的东西,那将是民族的一种悲哀。有学者认为,我国企业是有能力突破跨国公司价格垄断的,这方面日本的经验值得借鉴。例如同样需要大量进口粮食的日本企业为了突破价格垄断,他们在巴西发现了盛产的粮食区域后,自己修建或者收购码头,自己承担运输和加工,因此没有受制于人。
为反制跨国公司对中国大豆及加工产业的垄断,有关专家建议,其一,建立大豆采购同盟。在政府支持下,尽快形成一个或几个大豆采购同盟,调控大豆进口数量、节奏和价格。对进口大豆采取全国统一招标制,以限制跨国公司对进口大豆价格的垄断;其二,加强大豆反倾销、反垄断措施。目前,进口大豆已对中国大豆产业和农民造成了严重损害,已使中国大豆种植面积锐减。由于具备了反倾销条件,相关政府部门完全可以对跨国公司进行反倾销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