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价格改革应慎之又慎
(2008-09-03 09:00:29)
标签:
杂谈 |
能源价改“雷声大雨点小”,有的一些“雨点儿”还是在国际原油价格高涨在140美元时“被逼无奈”掉下来的。而在目前能源价格开始震荡下行、CPI涨幅同时走低的价格改革时机面前,似乎时机来了,国际油价自7月下旬起开始下跌,目前仅维持在110至120美元/桶,CPI涨幅亦连续三个月下行(7月为6.3%),虽然这样的时机不比“80美元和5%以下”时更好,但总是一个机会。(9月3日《瞭望》)
今年初,当全世界迎来100美元油价时代时,而对我国消费者来说,油价还徘徊在50至60美元的水平,因此,业界不断发出一种声音,认为我国的油价与国际油价出现倒挂,应尽快理顺。然而,面对通胀压力,政府决策层勒令成品油价格不得调整。由于国内油价不涨,已难以改变国际市场对我国需求的预期,从而导致国际油价居高不下,也成为投资者看好我国对石油胃口的继续旺盛。
应该看到,为了履行“稳定物价”的承诺,政府决策层用价格管制之手和财政补贴之力构筑了一道阻挡国际高油价对国内消费市场冲击的“防火墙”——油价基本控制在2007年11月份的水平。不过,7月中旬以后,随着美元走强,国际油价开始急转直下,目前维持在每桶110至120美元,同最高点相比跌幅超过20%。在这样的情况下,还有必要守住这道“防火墙”吗?
有分析认为,国际油价和CPI涨幅同时走低,为理顺国内能源价格提供了时机。同时,国内宏观大势也在按预期的调控轨道行走。7月份6.3%的CPI涨幅不仅比先前多家机构的预测低,而且形成了CPI涨幅连续3个月梯次回落的态势,使结构性通胀演变为全面通胀的压力有所释放。预计CPI涨幅持续回落的态势将会延续。
对于调整油价会否使本已好转的通胀压力再走“回头路”的担心,国家发改委能源所的专家分析认为,短期来看,调整能源价格或许会对通胀形势造成压力,但是如果油价是朝一个合理的有步骤的方向理顺,短期通胀压力得到释放后,会逐步缓解。价格调整与通货膨胀没有太大联系,所以不会必然引起第二轮的通货膨胀压力。
尽管如此,谁来告诉大家一个能源价改时机的标准?否则,选择时机有可能是等于无期。6月7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国宝表示,我国成品油价格也计划与国际接轨。但是,当前正值国际石油价格出现剧烈波动,时高时低的时期,如果快速放开油价,必将对工农业生产、CPI等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暂缓放开油价有利于稳定社会经济。
张国宝这一谈话表明,所谓放开油价,或者也可以更直接地表述为油价上涨,并不是政府决策层短期内的政策选项。由于我国的成品油市场尚且不具备市场定价的条件,放开的时机还不成熟。因为油价放开涉及到经济的方方面面,一旦完全放开,谁也不敢保证不会发生通胀。
进一步推断,政府不会在汶川地震后或者在举行京奥、残奥的特殊时期,冒险放开油价。尽管现在官方也承认现在的成品油定价机制需要改变,但又认为目前还不能做到完全市场化。政府担心的是在油市还不成熟的情况下可能影响到国家经济的方方面面,导致油市出现垄断、牟取暴利和走私等行为,甚至会导致社会动荡。
换个角度看,这几年我国能源价格改革之所以让人觉得步子迈得不够大,一方面是因为一步到位的方案不符合我们的国情,只能采取渐进的方式;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能源价格体系改革的推进不仅仅是能源领域的问题,而是涉及到许多方面的利益,需要一系列配套措施的配合,因此实施起来比较复杂也比较困难。
的确,目前通胀压力仍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大敌,包括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在内的价改,应慎之又慎。从长远来看,在一个高能源价格时代,除了要扩大石油生产,充实石油等能源储备外,政府应研究建立成品油市场定价机制,在控制通胀的前提下,尽快开征燃油税,建立石油战略与商业储备,开放油源进口与批发,发挥市场作用,在国际石油价格走低时进口,在高价时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