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制造与印度制造博弈才刚开始

(2008-04-25 11:40:30)
标签:

杂谈

    邱 林

 

4月23日,在香港落幕的“环球资源礼品及家居用品暨婴儿及儿童产品采购交易会”上,印度一位商人不无得意地说:“今天早上有一个德国买家说准备放弃一家中国供应商,采购我们的产品。”他负责的是一家生产玻璃器皿和工艺品的公司。他认为自己的产品与中国供应商相比,有相当的价格优势,“中国成本上升带来的价格上涨,对我们是一个机会”。(4月25日《21世纪经济报道》)

 

这虽然只是香港展会反映出的一个现象。但面对人民币汇率的不断攀升,美国次贷危机、劳动成本上升等影响,我国制造业的困局已逐步浮现。4月15日,103届广交会开幕的首日成交额比102届同期减少近5成。广交会期间,来自欧美的采购商大幅减少,纺织服装、制鞋、玩具等企业都面对成交下降的问题,其中以纺织品企业的对外出口情况最明显。这对中国制造无疑是一个利空消息。可以设想,如果外国采购商纷纷把目光转向亚洲其它国家时,这将会对中国的产品出口构成很大威胁。

 

实际上,随着中国制造遭遇困难的增多,许多人开始把注意力转向另一个正在崛起的亚洲大国——印度。2007年12月,欧洲最大的管理及信息技术咨询公司凯捷公布的一份报告称,印度制造业“在未来3到5年将挑战中国作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地位”。这份报告是在2007年上半年对331家大企业进行调查后撰写的,这些企业均位列《财富》杂志世界500强之内,其中80%来自欧洲和北美。在这些企业中,200余家在中国开设了工厂或办事处,进驻印度的则已达到150多家,许多企业在这两个国家都有不止一个分公司。

 

分析人士指出,中国制造与印度制造的博弈才刚刚开始。近两年,印度加紧调整产业结构,经济发展的重点从服务业向制造业转移,2006年超过2/3的外国投资进入了印度制造业。尽管目前只有7%的跨国企业在印度设厂,但18%的大企业意欲在今后3到5年进驻印度,与目前进驻中国的外企相当。韩国浦项钢铁100亿美元的投资被印度在今年敲定,韩国LG电子公司和芬兰艾尔泰克公司计划把印度当作对其它南亚国家、中东及非洲等新兴市场的出口基地。

 

显然,印度正在努力的改变自身条件,已不满足于领先的软件外包产业,雄心勃勃地要打造全球制造业中心。这几年,印度制造业正呈两位数的速度增长。2007财年第一季度数据显示,印度制造业增长率达到10年来的最高纪录11.2%。尽管在制造业产业规模上落后于中国,但是印度制造业出口的增长速度高于中国。一些学者甚至推算,若干年后印度的壮年劳动力数量将超过中国,20年后中国制造或被印度制造所取代。

 

与中国一样,印度也拥有大量的过剩劳动力,其它方面也差不多,这些因素使其成为低成本制造的理想候选地点。而与印度制造相比,中国制造目前主要问题是成本提高。例如20年前,东南亚国家的工资水平普遍高于中国,而现在中国东南沿海的普通产业工人月工资为250到350美元,泰国、印尼和菲律宾的同类工人每月只有100到200美元。2006年下半年至今,原材料、能源、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价格的大幅上升不断压缩中国制造的利润空间。

 

以中国制造的主要生产基地珠三角为例,目前,随着成本升高和劳动法规趋严,导致数千家工厂关闭,纷纷迁移至中国内陆或东南亚和印度。1月1日起实施新的《劳动合同法》,提升劳动者权益、环保规定变得更严格、对外资企业投资的征税增加,加上石油等商品价格节节上涨等因素,都影响到珠三角的劳力密集型轻工业。预计这些产业的原材料和人力成本大幅上升后,将使企业利润空间在2至3年内消耗殆尽。这表明,中国制造的成本进入了加速上升期。

 

有人说,中国制造的地位无人可替代,从近期看是如此。但是从长远看,中国制造存在被人替代的后顾之忧。因为在国际经济一体化下,我国许多加工制造企业,特别是沿海地区的企业,其代工企业性质仅仅是跨国公司的一个制造车间或生产基地而已,严重制约了国内企业自身的壮大和发展。如果中国制造想要接受印度制造的挑战,并在国际市场长久的话语权,就只能向产业链的上游走,获取自主品牌和研发能力。毫无疑问,难度会大于我国以往任何一次产业升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