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 林
 
从奔驰卡车到雷诺卡车,然后是VOLVO重卡,三大全球卡车巨头从上个世纪到现在都无一例外地陷入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困境,重型商用车公司中国的合资进程如此艰难和国内蓬勃发展的轿车合资形成鲜明的对照,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商用车公司深陷中国市场“滑铁卢”?( 11月7日《第一财经日报》)
 
对此,有关媒体分析认为,首先,国际重卡巨头们发生战略决策失误。奔驰和一汽集团商议合资时,要求一汽集团放弃“解放”牌,但遭到拒绝,最后导致双方不欢而散;其二,市场的突变使合资进程大打折扣。重卡市场接连两年出现负增长,这种突如其来的变化使得雄心勃勃的VOLVO和雷诺措手不及,市场的低迷使得VOLVO和中国重汽之间的矛盾纷争愈演愈烈。其三,市场成败归结为知名度的惯性思维。对重卡巨头们来说,再响的品牌、再强的技术实力在中国这块市场上,都有可能导致同一种结果,这一切与品牌、与以前的业绩甚至竞争对手无关。
 
的确,和外国品牌占据主导的中国轿车市场相比,重卡市场却呈现出另一种相反的局面——几十家中国公司几乎瓜分了国内市场。合资、并购不成功仍旧是重卡巨头们至今的心头之痛。然而,仅仅通过这些现象,就认为重卡巨头们已深陷中国市场“滑铁卢”的结论还为时过早。其实,他们对增长迅速的中国市场一直虎视眈眈的“肥肉”。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07年上半年,国内商用车产销分别达到110.27万辆和107.35万辆,同比增长24.30%和24.36%,其中重型卡车成为增长最快的细分市场。对于这么一块大蛋糕,他们怎么可能轻易放手呢?
 
观察中国重卡市场的走向,我们发现,近几年来,包括沃尔沃、戴-克、雷诺以及伊维柯等在内的卡车巨头们,为区区2000至2500辆的进口中国的高端重卡份额争得头破血流(且这个规模在最近的两年内不会有明显的增长)。因为这些外资企业深知,与轿车行业不同的是,中国卡车行业的合资不是主流,对中国重卡行业的影响更多是停留在技术层面上,即国内自主品牌卡车企业通过技术合作的方式与国外公司结成“伙伴”关系,而重卡巨头们也只能从技术转让中获益。
 
客观地看,这些年,国际重卡巨头们之所以费尽心机进入我国市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中国有关部门制定的外资引进政策十分有利于他们对华投资。其次,国外知名品牌重卡与中国国产化重卡在市场的同台竞争中,他们在品牌上较大的优势。其三,面对中国这样一个增速惊人却不怎么成熟,同时可塑性又强的新兴汽车市场,他们掌握有至关重要的核心技术。
 
基于此,中国市场形势的发展给予了重卡巨头们更高的投资期盼。他们或加快合资进程,或成立中国销售公司,或进一步加大与中方的合作,它们都以不同方式表达着对中国重卡市场新的“亲近”态度。目前,戴克、沃尔沃、MAN、斯堪尼亚等外国公司正在磨刀霍霍,开始新一轮的投资。继去年成立商用车中心之后,今年6月7日德国MAN又成立北京中心,其目的在于加速整合散乱的在华业务,德国MAN公司提供技术援助的陕汽重卡成为今年市场增长最快的厂家之一;而此前不久,斯堪尼亚在北京多年的代表处改换门庭,被斯堪尼亚销售(中国)公司所代替,也考虑向中国厂家提供零部件。
 
分析人士认为,目前,国际重卡巨头们大举进入中国卡车市场,市场竞争肯定会更加激烈,谁能持久,要看中国本土企业与品牌的实力如何。单从品牌知名度、产品技术含量上来看,国内企业存在差距,但从网络、保有量、价格等方面看,本土企业存在巨大的优势,这种优势是外资无法取代的。短期来看,在这场博弈的初期,中国本土企业占尽先机,然而,市场上需求量日趋走高的高吨位、大马力、高技术性能的重卡将成为各重卡企业进一步拓展市场空间的有力武器,也是国内重卡生产企业的薄弱环节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很明显,由于国际重卡巨头们进入中国合资、并购步伐的加快,一场重卡行业的“民族品牌保卫战”就要打响。如果说在轿车方面,落后的现实使我们从来就没有真正拥有过“独立自主”的机会,那么,如何保住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建立起来的本土重卡市场阵地将是中国本土企业亟待思索的问题。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