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 林
劳工短缺在珠三角越来越严重。从深汕高速进入深圳市辖区的龙岗,沿途便可见到连绵数十公里成片布局的工业园区。在高低错落风格迥异的厂房之间,不时闪现 “本厂大量招收工人”的横幅。深圳劳动部门近期刚刚发布的《深圳市2007年第二季度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分析》显示,今年深圳第二季度比第一季度用工需求增长13.6%,劳动力市场供求缺口达到47万人,其中制造业的用工需求量占五成左右。(10月15日《经济观察报》)
近两年来,珠三角劳动力短缺的警报不时拉响。当地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都发现,工人不像以往那样好招了。一向被认为接近于“无限供给”的廉价劳动力,现在却越来越短缺。过去,一些人总是认为我国劳动力数量庞大,是“无限供给”,过剩与短缺的平衡点还远远没有到来。甚至有这样的观点:保持工人的低工资,对于保持珠三角低成本的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是有利乃至必需的。也正是基于这一“共识”, 珠三角大多数企业长期以来仅仅对工人开出“生存工资”。十多年来,工人整体的实际购买能力的增加,甚至跟不上物价上涨的幅度。
目前,珠三角劳动力短缺的主要是从事“三来一补”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如制鞋、玩具制造、电子装配、服装加工、塑料制品加工等行业,这些行业是依托多年来的廉价劳动力发展起来的。珠三角制造业这些年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源源不断的、廉价的、具有较高生产力的制造业工人。在可预见的未来,低成本制造业仍被视为珠三角经济发展最重要的一个支柱。但是,由于珠三角劳动力短缺的现象日趋严重,劳动力“无限供给”作为珠三角传统制造业最主要的比较优势,将随着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的出现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而逐渐失去。
实际上,由于工人就业选择面的扩大,意味着企业要招到合适的务工人员就需要提供更有吸引力条件,其中工资福利应该是最主要的方面。目前,珠三角的一些企业工人的人均月薪在1000至1200元之间,再过一两年,可能将达到1500元。然而,珠三角的一些企业感到,由于同行业之间的过度竞争,现在要给工人增加10元/月的工资都承受不了。正是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已使珠三角部分传统制造业从深圳、东莞等地转移到比沿海用工更便宜的西部地区,或者东南亚国家。
事实证明,一个竞争性的劳动力市场,应当有良性的法律基础设施和雇佣制度支撑。目前的制度性缺陷,使得工人工资不能反映真实的劳动力机会成本;由于劳动力市场此前的“无限供给”,造成劳动力供过于求失衡,工人不得不接受较为恶劣的工作环境和不平等的工资福利待遇。但是,这不代表他们永远不会“以脚投票”。如果上述问题得不到解决,今天的劳动力短缺现象,可能成为几年后劳动力供应更加紧张。
那么,给工人增加工资会否影响珠三角制造业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影响不可能一点没有,但不会很大。据世界制造业协会2004年的数据,中国制造业工人的小时工资相当于墨西哥、马来西亚的1/4,是美国、日本的1/40。个别国家(如印度、印度尼西亚)的工人工资较中国略低,但其工作效率根本无法与中国工人竞争。从这个角度分析,劳动力短缺不是一个社会事件,而是一个经济信号,它是国内劳动力价格上升必然趋势的前奏。
如今珠三角很多产业都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劳动力被密集且廉价地使用,而资本要素则相对稀缺且高价。调节劳动力短缺是市场和企业的事。从珠三角的现状来看,劳动力价格较低,工人待遇问题也相当突出,企业过分依赖廉价劳动力作为比较优势参与国际竞争并非长久之策。对珠三角那些众多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企业来说,要么依靠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走品牌发展道路,做大做强;要么向劳动力成本更为低廉的内陆地区转移。
从这个意义上说,使用廉价劳动力并非一劳永逸。珠三角的制造业靠廉价劳动力优势维持了10多年的高增长,按规律,应进入调整和转型的阶段。现在,传统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早已是大势所趋。客观认识这些情况后,我们发现,珠三角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决不是要削弱制造业的规模,也不是不发展传统制造业,而是破除廉价劳动力“无限供给”的幻觉,在走出廉价劳动力支撑传统制造业的怪圈,重点发展新兴产业及新兴产业在整体产业中的规模。与此同时,提升珠三角传统制造业的技术水平、管理能力。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