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 林
10月份,2008财年全球海运铁矿石长期协议基准价格谈判预谈判将粉墨登场。中国五矿化工商会会长陈浩然表示,从大宗商品的供求关系和价值规律看,其价格有涨必有落,有大涨必有大落。铁矿石贸易和谈判,要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符合市场供求关系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争取一个合理的成交价格和公平的交易条件。( 9月7日《中国证券报》)
最近,舆论与业界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国际铁矿石谈判还未展开,然而,对谈判结果的预测几乎是一边倒——价格继续上涨。目前,在国外铁矿石供应商的强势影响下,市场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在讨论铁矿石价格时只考虑需求,不谈供应因素;只要铁矿石需求增加,价格就理应上涨。三大矿山巨头之一的力拓铁矿行业分析经理表示,中国对铁矿石的需求不断超出预期,其预测数据将继续被不断修正,海运费波动明显并正在接近历史高点,就是中国铁矿石进口需求旺盛的有力证明。而我国钢厂有关“铁矿石供需平衡、价格维持今年水平”的观点受到冷落,响应者寥寥无几。
出现这种情况也不奇怪,因为有关机构的分析认为,今年年初以来,国际市场上的铁矿石价格持续上涨,而且国外投资机构普遍认为2008年铁矿石价格将上涨5%至15%。截至7月底,63.5%的印度粉矿CIF价格从7月初的106美元/吨上涨到目前的118至119美元/吨,涨幅12.3%,创历史最高纪录。目前铁矿石价格虽然处于历史高位,但成交量仍然很大,作为需求方的钢铁企业并不保守观望,这导致近期市场越发火爆。这种态势与气氛对于我国钢企参加下月的国际铁矿石谈判来说,肯定是不利的,也为国内钢企在谈判中守住“不涨价”这个底线增加了难度。
自2004年我国正式参加铁矿石价格谈判以来,国际铁矿石价格已连续4年上涨,从2004年到2007年累计涨幅达到165%。由于钢材价格持续上涨,出口居高不下,需求旺盛,铁矿石进口也因此出现“量价齐升”的局面。2005年铁矿石谈判中,价格出现了71.5%的“超级”涨价,2006年尽管经过艰苦谈判,铁矿石也达到了19%的涨价。如果说2006年国际铁矿石谈判我国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只能甘愿忍受19%的涨价。那么,占据国际铁矿石市场近50%的份额,我国却在价格谈判桌前没有一点话语权,这不得不让我国谈判代表在每次的谈判中都感觉“颜面无光”。因为这19%的涨幅,却使我国每年进口铁矿石成本增加70至80亿元人民币。
应该说,6年前的“买方市场”,中国错失了良机:在国际铁矿石市场处在持续近10年的低迷期之际,由于国内铁矿石基本能做到自给自足,因而我国没有介入国际铁矿石市场,现在在卖方市场状态下,要渗透其间就会付出沉重代价。当然,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我国钢企也不能“束手就擒”,任人宰割。我们要利用自己大客户的身份,积极与这些铁矿石巨头建立全新的谈判机制,从而实现有利于我们铁矿石定价体系。因此,近几年来,在参加铁矿石价格谈判时,争夺铁矿石定价话语权,仿佛成为我国钢企的希望所在。
从长远来看,仅仅表达强硬态度和做好谈崩准备还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如何抬高在铁矿石市场的谈判砝码,要在谈判桌前拥有实实在在的“硬货”。在不肯让步的背后,双方手中都握着强硬的“市场牌”。例如我国可能决定从非洲、印度等现货市场采购更多的铁矿石,尽管这可能导致我国钢企的短期成本上升,但却可能从此改变整个市场格局,从长远上削弱铁矿石生产商的定价能力。尽管我国钢厂短期内无法改变铁矿石谈判的被动局面,但也激发我国钢企为打破垄断地位而做出不懈努力。
作为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我国钢企应努力将“中国因素”转化成“中国力量”。当前,我国钢企的“市场牌”就是一个硬道理。也就是说,除了加大国内的铁矿石生产,增强自给自足能力外,我国钢企还要走出去,在国际铁矿石市场上占有更多份额,像世界许多大钢铁企业一样,建立自己的国际铁矿石开采能力,延伸企业的产业链,并在今后的铁矿石国际定价谈判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改变目前被动接受由外国单方面主导国际价格的局面。这样,我国钢企在今后的谈判中就不会再吞食铁矿石价格大涨的苦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