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家统计局13日公布的最新统计,受食品价格快速攀升影响,7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5.6%。1—7月累计,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3.5%。7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呈现出三个明显特点,一是农村价格上涨高于城市;二是食品价格上涨远远高于非食品;三是消费品价格上涨高于服务项目。(8月14日新华网)
观察今年1至7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现象,我们发现,居民消费者价格指数最为明显的特征是结构性上涨,且主要是由食品价格上涨所带动的。除了各地房价依然大幅上涨外,涉及到老百姓日常生活的粮食、猪肉、食用油等商品价格也上涨加快,并随之引起其他商品及服务价格上涨。自今年7月份以来,尽管有关部门采取措施,但一些大中城市中的肉蛋油等价格再次冲高。
有关的监测数据显示,今年6月前三周,国内大中城市的猪肉平均批发价格较去年同期上涨43.1%,鸡蛋零售价格较去年同期上涨31.6%,而作为猪肉替代品的家禽和牛羊肉等价格也有不同幅度的上扬。6月份36个大中城市的食品价格上涨较快,其中猪肉价格环比上涨10.5%,鸡蛋价格环比上涨5.6%。
对于持续不断的价格上涨,有的经济学家认为,今年上半年价格虽然涨幅较大,但仍未超出温和上涨范围,其涨幅在老百姓可承受范围之内。且涨因多为特殊原因引发的短期现象,缺乏持续动力。例如目前养猪的收益预期高于传统的合理范围一倍以上,农民养猪的积极性很高,供求关系的变化只是时间的问题。因此,肉价上涨短期内虽然比较突出,但不具有长期的持续性,对价格总水平的影响时间将远远短于粮食价格变化的影响。
经济学家的看法不能说不对。但如果站在老百姓的角度来看,对情况的判断就会有所不同。这次CPI涨幅之所以不算太大,主要原因是肉蛋油等涨价的主角在CPI中所占的权重较低。但要是从单一品种的涨幅来看,已经达到惊人的程度。油脂价格上涨21.4%,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26.5%,鲜蛋价格上涨37.1%。这样的上涨对于恩格尔系数较高的老百姓来说,影响不仅明显,而且严重。如果不加以调节和限制,老百姓将难以承受之重。
中国人民银行8月8日公布的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坦言,粮食、肉类等食品价格短期内易涨难落。当前旱情较重,秋粮生产形势有不确定性。而快速城市化、接近12%的经济增长对商品粮的需求大为增加,生物燃料用粮需求仍会较快增长,国际粮食供需关系也在进一步趋紧。肉类供应增加存在一定周期,同时生猪饲养成本已显著上升,肉价维持高位的时间可能会比较长,并容易波及其他食品价格。
分析人士认为,此次价格上涨虽呈现出结构性特点,但从物价上涨各个构成项目可以看到,物价上涨压力并未充分释放,下半年进一步上涨的可能性依然较大。食品价格可谓构成物价指数的第一大户,在整个CPI指标体系中权重约为33.2%。因此,未来粮食、肉类等价格存在继续趋势性上涨的可能。而且,受畜产品生产周期及国际粮价影响,近期食品价格难以回落。粮食、猪肉价格上涨,以及部分行业的投资过热,使抑制通胀成为今年下半年国内经济领域的主要内容之一。
粮食、肉类价格上涨仍将是左右未来物价走势的主要因素,而逐步释放的其他非食品因素的价格,将成为结构性物价上涨是否转为全面物价上涨的关键。可以说,下半年推动价格上涨的因素和影响价格下降的因素并存。农产品价格上涨有一定的周期性。以生猪为例,母猪怀孕后生出仔猪再长成育肥猪出栏前后约需17个月的时间,因此这种上涨将会持续较长一段时间。
从这个意义上说,下半年的物价上涨压力并未得到根本缓解。面对物价上涨压力,重要的是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认识、态度和对策。国务院近来发出多项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采取措施,及时解决猪肉等副食品生产、供应、价格和市场管理方面的问题,确保市场供应和价格的基本稳定。这表明,国家是站在老百姓的立场和角度看待物价、市场问题的,及时采取措施就是为了避免出现老百姓“难以接受”的局面。因为关注物价的上涨,我们也决不能把它只看作一个数字,而必须看到那些受物价影响最大的老百姓。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