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上海重点能耗企业发放200份节能降耗调查问卷,却仅仅收回了111份,回收率为55.5%。日前,记者从上海市人大获悉,其最近开展的这项调查遭遇意外冷遇,有多达89家企业拒绝提供反馈信息。“沪上相关企业表现令人失望,它们应更多地承担自身的节能责任。”上海市人大有关负责人说。(7月4日《东方早报》)
据悉,上海此次调查是为了配合近期市人大检查“相关节能决定落实情况”而实施的,市人大从占上海能源消费总量的68%左右,年能耗在5000吨标准煤以上的重点耗能企业中,对耗能量排位前200名的企业发放了一份《节能耗能工作问卷调查》。在这份长两页的问卷里,答卷方只要在几种说法里进行选择就可以了。然而,就是面对这样一份只需要十几分钟就可以回答的并不复杂的问卷,却遭到了200家沪上企业中的89家的拒绝。
上海的这件事在国内引起不小的反响,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各地节能降耗工作中存在“上热下冷”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将影响节能降耗工作的整体推进。目前,仅上海年耗能在5000吨标煤以上的重点用能单位有800多家,大多分布在化工、钢铁、建筑材料等行业,这800多家企业占了全市总能耗的70%左右。上海市现在已全市20%的“十一五”降耗总目标分解为重点耗能企业的具体用能指标,列入企业业绩考核。基准颁布后,各重点用能单位将被要求定期向社会公示其能耗情况,不达标者整改,整改仍不达标者,可能面临关闭。
当然,上海只是全国节能降耗工作整体推进的一部分。为了实现节能降耗4%的任务,国家有关部门从2006年年初就加大了节能降耗工作的安排和力度,有关节能降耗的新政策频频推出,动作不可谓不密集,手腕不可谓不强硬。在2006年12月召开的全国经济工作会上提出的8大任务中,节能降耗甚至被排在了第3位,国家发改委三番五次申明单位GDP能耗指标具有法律效力的约束性指标,但从数据来看,我国工业能耗占全社会能耗的70%,不管是企业还是各级政府,上项目、铺摊子可使政绩立显,没完成节能降耗指标则痛痒不大。
按理说,当前国家正在全力推行的节能降耗措施对企业,特别是以高能耗高污染为特征的企业来说,应该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但是,上海市一位颇具规模的企业的老总称,其实很多企业对此并没有太大热情,此次上海市节能降耗问卷调查遭意外冷遇就说明了这一点。这位老总的说法有失偏颇,但许多地方的高耗能企业对待节能降耗宣传起来热热闹闹,实施起来无声无息的确是不争的事实。
为什么高耗能企业会对节能降耗不热心呢?从企业的角度来说,如果没有相应的政策措施配套,在他们看来,节能降耗更像是一种公益经济。对以追求效益、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来说,热情就难以高涨起来。如果企业不能从节能降耗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和政策好处,他们就不会有很大兴趣。因为企业搞节能降耗要增加资金投入,包括设备、技术,这样无形中增加了企业产品成本。在目前资源浪费而生产成本较低的情况下,有多少高耗能企业会凭着一种责任去做这件事呢?
节能降耗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政府有关部门应想办法改变“上热下冷”的现状,让更多社会力量来共同推进节能降耗。因此,要让高耗能企业对节能耗能真正热起来,仅有现在的立几个示范企业的措施还远远不够。必须一方面加大对资源浪费企业的处罚力度,另一方面完善政策激励措施,可借鉴发达国家一些好做法,在政策的配套上强调针对性、可操作性,健全激励机制,如现金补贴、减免税收、抵押贷款三种形式,让企业得到真正的实惠。这样两头一挤,高耗能企业对节能耗能不想热都不行。
其实,节能降耗遭高耗能企业暂时冷遇并不可怕,而各级政府执行国家产业政策的力度如果不够,降耗指标不到位,那才真的可怕。进一步说,各级政府是否能将节能降耗作为本地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头等大事”,加大督办、检查和问责力度,是不是真的能“脸黑下来,手硬起来”,真正推动节能降耗的落实,那才是解决节能降耗“上热下冷”问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