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股东破产阴影下度过了11个月的河北宣工终于敲定了重组的大方向。不仅此前被外界广为关注的北汽福田以及卡特彼勒均未得手,其试图通过职工持股企业控股上市公司的计划也面临“泡汤”,而代表河北省国资委的河北省国有资产控股运营有限公司则成为新的重组主力。( 6月29日《21世纪经济报道》)
根据河北国控披露的计划,在此次收购正式过户之后,该公司将继续增持河北宣工,进而实现控股的目的。在实现控股后,河北国控将择机向河北宣工注资,以支持其发展。2006年7月,张家口市中级法院裁定宣工集团破产还债。河北宣工由此被推上了等待重组的舞台。其实,早在当年2月,即有媒体报道称,全球最大的机械设备制造商美国卡特彼勒公司正在我国展开大并购,其正在谈判的对象包括河北宣工、厦工股份、柳工以及潍柴动力等国内装备制造业的重点企业。
而至2006年6月,国家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明确规定大型重点骨干装备制造企业控股权向外资转让时必须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的意见,这使得向外资转让河北宣工控股权的难度增大。在国内外资并购案的频发,“国家产业安全保护”、“民族品牌保护”的呼声和争议达到了空前激烈的时候,此次河北国控并购河北宣工,可以说是内资并购取得实效的重要步骤。
今年初,就有业内人士评论说,2007年国内大型企业将主导并购热潮。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和产业政策的不断调整,这种迹象由推测到成为现实的路线越来越明朗。例如今年4月,宝钢出资重组新疆八一钢铁集团之后的“新八钢”正式挂牌成立;5月宝钢又与河北邯钢合资建设邯钢新区项目的协议正式签约。宝钢和新疆八钢、河北邯钢作为优势钢铁企业,跨越地域界限携手共建,为促进全国钢铁业的资源优化重组开辟了一条新路。同时,宝钢重组新疆八一、河北邯钢为内资并购提供了一个范本。
现在,小到并购,大到我国的改革模式,出现了两种观点。激进者认为当下外资并购国内企业是一种必然趋势,是经济转轨的必经阶段;而反对者则认为,自对外资的政策优惠开始,我国的经济模式就有被异化的倾向,内资并购国内企业的话语权被不断吞噬。这两者间分庭抗礼互不相让,牵涉到我国改革的基本路径之争。
观察国内近两年发生的一系外资并购案中,我们发现,不管是地方政府,还是一些国企领导人,往往轻视自己的力量,盲目迷信外资,以为合资包治百病。结果怎么样?其实,外企对我国企业根本没有感情,用一点美元、欧元就把国内企业收购了,钱赚够了就走人。即使不走人,也占据了这个拥有巨大潜力的大部分市场,让我们自己的企业在剩下的有限市场里死拼。这样丢了民族品牌,甚至危害了国家产业安全,实在得不偿失。
出现这样的情形让人深感忧虑,更可怕的是一些地方以或明或暗的方式对内资设立“铁门”和“玻璃门”妨碍本土企业进入。这说明,一些人在国企改制中不愿引入内资,认为内资的资本金不足、技术不够、治理结构也不完善,而外资却正好相反。这是一种典型的崇洋媚外的思想在作怪?其实,缺钱不是拒绝内资并购的理由。宝钢出巨资重组新疆八一、河北邯钢,以及河北国控并购河北宣工,说明内资企业并不缺乏资金。
从市场而言,我们不可能完全拒绝外资。但近一段时间来,外资并购国企的问题日渐突出,如美国凯雷并购徐工、法国赛博并购苏泊尔等外资并购案,都曾引起国内许多人士对国家产业安全的担心。因此,对外资保持一定的约束也是十分必要的。这也正是6月24日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二审的《反垄断法》草案增加新规定的原因。该规定要求对外资并购国内企业,除进行反垄断审查外,还应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国家安全审查。由此看来,今后国内企业对外资并购的防线将趋紧,内资并购或将继续成为主流。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对河北国控并购河北宣工持肯定的态度,因为内资并购国内企业永远是保障国家产业安全的上策。我们有理由相信各级政府在对于国企股权出让,用法律规范外资并购,鼓励内资平等地同外资竞争、参与并购,建立外资并购国企的产业危害预警机制等问题,如果能得以创造性地解决,那么,内资并购国内企业的消息将会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