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国家采取降低出口退税率和增收出口关税的措施从6月1日起实施,导致许多企业在5月份突击出口。5月份国家对部分商品进出口暂定税率进行了调整,并从6月1日起开始执行。142个出口商品新增出口关税,出口暂定税率从5%到15%不等。许多出口企业为了规避出口关税和许可证管理,5月份突击出口,导致5月份出口达到940.5亿美元,同比增长28.7%(6月13日《新华每日电讯》)
我国持续的巨额外贸顺差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过去,我国的外贸顺差是以半年或1年计,现在是月月计,因而给人们的印象基本上月月都在创新高。有关专家认为,现在,我国的贸易顺差大得离谱,不排除贸易顺差中隐藏着伪装成贸易的巨额资本流入,以及突击出口和国货复进口等现象的存在。
今年国家出台新的外贸政策,对142个出口商品新增出口关税,出口暂定税率从5%到15%不等,并从6月1日起开始执行。国家打算通过增加出口税、降低出口退税的方式来限制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的出口。然而一些外贸企业却争先恐后,赶在这些政策实施前搞突击出口,仅5月份出口就达到940.5亿美元,同比增长28.7%。同时,许多进口商则在等待关税下调,推迟进口,5月进口只有716亿美元,同比增长19.1%。由于外贸进出口失衡,造成外贸顺差数据缺乏真实性。
其实,出口退税的原意只是避免不同国家政府间的重复征税问题,本身并不具备所谓调控经济的职能。但是,现在我国出口退税却承担着“产业结构调整”的重任,其本身就背离了出口退税的本意。基于此,近几个月,有的外贸企业利用新政策实施前,突击出口,特别是大量出口国家明令限制的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甚至一些国家稀有的矿藏。
当然,上述原因只是造成外贸顺差数据失真问题的一面。毕竟,目前国家出台的一些外贸政策,如出口退税的调整等,都是一些短期政策,很难对持续增加的外贸顺差产生根本性的效果。当许多人认为高速增长的外贸顺差持续居高不下时,原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却认为高额顺差的形成另有其因。在今年1月初举办的一个非正式活动上,李德水发言时认为,我国的顺差并非体现出的那么大,炒汇、企业骗取退税是导致外贸顺差“失真”的重要原因。许多企业在骗取大额出口退税,并且以此让大量外汇进来,国货出口后在外面转一圈又进口回来。
这个观点与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今年初公布的《宏观调控:重点调整过剩流动性的流向》的报告是一致的。该报告指出,2006年我国贸易顺差中有17%是“假出口”,虚增额高达175亿美元,而出口虚增的主因是人民币汇率在去年8月以来的加速升值。所谓“假出口”,是指通过以少报多、以次充好、低价高报等手段;或通过出口货物不缴税、少缴税等方式,来骗取国家的出口退税。
“假出口”是导致不明来源资金流入我国的主要途径,有关企业或机构通过进出口公司“高报出口,低报进口”的合法途径绕过监管,流入境内,这是外贸公司广泛运用的避税手段。具体方式并不复杂,例如出口美国的女士内衣一般的出口单价也就在2美元左右,但做过手脚后,最高出口单价有时达到200美元,差距达到100倍。一些更小的商品则通过提高贸易的批次,同样达到洗钱规模。
这种“假出口”既浪费了国家税收资源,扭曲了我国的外贸数据,也令国家无法对进出口形势做出准确判断。为此,今年3月,国家税务总局、商务部、海关总署、中国人民银行组成联合调查组,针对“非正常贸易增长速度”进行了大检查,欲堵贸易数据失真的黑洞。而国税总局则加大对假报出口、以次充好、低价高报以及利用小规模纳税人货物、未缴税或缴税不足货物实施骗取出口退税活动的打击力度。国税总局甚至将有权停止骗税者的出口退税权。
不管突击出口也好,还是“假出口”也好,都可能会造成贸易顺差和经济数据的失真,这事关全民利益与我国经济发展前景的政策有可能得到与愿望完全相反的结果。现在,我国贸易顺差大增不应徒有其表,有关部门要采取强有力措施,拧干数据水份,获得实实在在的贸易顺差。因此,我国的贸易与外汇政策都有必要重新评估。以进出口数据为例,我国的外贸顺差总量及其构成直接成为决策层判断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