砖厂林立,耕地损毁,良田被挖──这是记者日前在甘肃省临夏市、沿兰州到甘南藏族自治州50公里长的公路两旁看到的景象。在这条长长的“砖厂走廊”里,30多家砖瓦生产企业在基本农田保护区范围内竞相挖掘耕地,取土烧制国家早已明令禁止的实心砖瓦,造成当地上千亩水浇地大幅度减产甚至无法耕种。(6月6日新华网)
土地是国家珍贵的不可再生资源,国家早有规定,不允许在耕地上建造土砖窑,粘土砖必须在2008年退出建筑市场。为什么国家禁令在临夏市无法实施,大量损毁良田烧制实心黏土砖现象有增无减呢?从记者的报道中可以看出,是当地一些镇、村干部认为“靠土致富”是一本万利的思想在作怪。他们不仅为砖厂老板“牵线搭桥”,乱占耕地建小砖窑、挖地取土制砖瓦,而且还充当起砖厂老板的“保护伞”。不可思议的是,该市有关监管部门也挣一只眼闭一只眼,放任自流。
与一些地方私挖滥采“小黑窑”等现象屡禁不止一样,但凡新上小砖窑烧制实心黏土砖也有令不禁。其背后原因无疑有三:其一,巨大的利润诱惑,驱使砖窑老板铤而走险;其二,背后“保护伞”为非法生产者提供逃避检查和打击的方便;其三,当地有关部门打击不力。而其三也是“有令不能禁”最关键、最主要的原因。虽然,规定中也有相应的惩罚措施,但并未能落到实处。
前两年,国家出台清理和取缔小砖窑的相关措施后,国内大多数地方已取缔了小砖窑。然而,一些地方被取缔的小砖窑又死灰复燃,有的人甚至顶风新上小砖窑。究其原因,是小砖窑具有可观的“暴利”。有人算过一笔账,以按年产1000万块标准砖规模计算,生产1块实心黏土砖的原料成本仅为0.02元。一个年产2000万块标砖规模的简易砖厂,所需投资不超过40万元,投产1年可净赚60万元。此外,砖厂老板也没有什么税费负担,只需要向出租土地方缴纳一些土地租金。
我们知道,大量生产实心黏土砖是以损毁土地资源、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而有些地方和个人为了暂时的利益,不惜牺牲后代子孙的土地来获取自己的暂时利益。据有关部门初步统计,每生产l亿块砖就要挖地毁田约100亩。目前我国人均占有耕地量只有1.4亩左右,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40%,全国每年烧制实心黏土砖而耗用的良田,相当于有近60万人失去了耕地,如果不加以控制,我们的子孙后代很有可能面对无地可耕的局面。
《基础农田保护法》规定:“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内挖砂(沙)、采石、取土。对违反相关规定、毁坏种植条件的,由县级以上政 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或者治理、恢复原种植条件,处以耕地开垦费1倍以上2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临夏市政府在“砖厂走廊”一带也立起了“基本农田保护区”的标志,并标明了公路两边基本农田保护的范围和严禁破坏耕地的规定。
然而,距离这块石碑不远处,就是该市枹罕镇的30多家砖厂,他们生产实心砖的原料黏土,就取自于这块石碑后面的耕地里。村民们说,枹罕镇已有几百户农民把自己的承包地租给了当地30多家建材企业。就这样,十多年来上千亩高产水浇地在几十条生产线上变成了一块块冷冰冰的砖瓦。这些耕地被挖以后,造成水渠被破坏,很多耕地浇不上水。因而在当地水土流失、水渠断裂、地基塌陷等现象相当严重。
可以说,这30多家砖厂老板之所以敢顶风作案,置国家法律于不顾,除了受利益驱使外,当地政府部门在监管力度上还存在薄弱环节。明明是国家明令禁止生产的实心黏土砖,又是从重点保护的基本农田里取土生产。政府监管部门不但不清理、取缔,而让这些砖厂长期存在下去。临夏市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级市,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倘若如此耕地损毁,良田被挖,那些失地农民还有活路吗?而土地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如果土地问题解决不好,稳定势必就成为一句空话,难道当地政府就意识不到这一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