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 林
作为全球网络规模最大和客户数量最多的移动通信运营商,中国移动是境外投资者公认的目前中国赚钱最容易的境外上市公司。但是,中国移动并没有赢得社会的尊重和消费者的认可。被国家发改委称之为“存在一定价格欺诈行为”的通信运营商之一的中国移动,并没有向公众说明情况和向它的用户表示歉意,而是继续推出他们花样百出的促销活动,照样以让利的名义忽悠着消费者。(3月23日《瞭望东方周刊》)
“手机单向收费计算复杂,新套餐逼你当数学家”。这是网络上点击率很高的有关手机收费新闻的一条标题。截至2006年底,全国手机用户就已经达到4.5亿,普及率超过30%。也就是说,移动等电信运营商在促销中稍有一点欺诈行为,从4.5亿手机的每只手机上刮那么一点点,就是多么大的一块“蛋糕”!
我们发现,今年以来,各地移动运营商在各类手机套餐品种中大打“节日牌”,“好礼相送”“获赠积分”“签约套餐送手机”等优惠手段层出不穷,连专业人士都很难判断手机套餐营销术究竟是“物超所值”还是“消费陷阱”,消费者更是直呼“看不懂”。那么,移动运营商是不是举着变相优惠的“套餐幌子”,对消费者行“招摇撞骗”之实呢?
例如手机套餐的花样实在多得惊人,春节前后,仅上海、广州等地移动运营商推出的全球通一个品牌的各种套餐,就有11种之多,而移动加上联通近10个业务品牌,将有多少种不同的套餐变化?消费者怎么搞得明白?至于推出各种套餐,一是为了扩大市场份额,第二也是为了“套”住用户,有的套餐一签就是几年,还有的要预存大量话费,移动何乐而不为呢?
与此同时,手机用户对移动运营商的不满之声却日渐高涨。如在北京现有的手机套餐中,门槛最低的每月也要八九十元;那些对资费下调最渴望的所谓“低端用户”,日常通信费用根本达不到这个门槛,想“享受”名义上的低价套餐,实际上可能被“套”走的金额更多。
有位业内人士吐了句实话,无论用户选择移动哪种套餐,丝毫不会触动运营商的基本收入,反而因为被套餐的协议期限“套牢”,平白让运营商多了颗保值的“定心丸”。问题是,这些给人造成欺骗感的套餐营销不但在老百姓中产生很坏的影响,同时对移动这个企业品牌也是一种伤害。在当前充满功利的市场环境下,频繁和复杂的套餐幌子,霸道的格式条款,非但不能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反而影响了消费者对移动的信任。
近两年,国家发改委都公开将通信行业的价格欺诈手段曝了光,并提醒消费者警惕类似套餐资费这样的价格欺诈行为。但是,消费者该怎么“警惕”呢?这么多的欺诈行为,这么广泛的欺诈表现,最后需要由国家发改委出面公布才得以曝光,那么没有长着火眼金睛的老百姓,没有空闲得可以无所事事的消费者,有什么本事去识别、辨析那些隐秘晦涩的、无孔不入的欺诈手法呢?
3月21日,中国移动发布了2006年年报,该公司去年净利润达到人民币660.26亿元,每天净赚1.8亿元。这么高的利润,移动不仅不让利于民,反而不断推出有损消费者利益的促销手段,这自然会引起社会情绪和矛盾纠纷,影响社会和谐。那么,移动何以置主管部门价格欺诈的指责而不顾,也不对消费者表示一点歉意,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电信行业垄断远远没有打破,垄断利益仍然在。这就要求政府有关部门在制定信息产业政策时,对价格欺诈要有法律法规来行使监督管理,不能只靠消费者诉讼来解决,也解决不了问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