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没有自主品牌 造车再多也是别人的辉煌

(2007-03-14 14:05:38)
     邱 林

     缺乏良好的品牌形象是中国汽车走向国际市场的一大障碍。而中国汽车品牌和知名度的树立,既需要每个企业的努力,更需要中国汽车业发挥整体力量。在本次日内瓦车展上,华晨汽车在欧洲的销售代理——HSO汽车贸易公司总裁萨克斯便表示:“除华晨之外,我们迫切需要再有两到三个中国汽车品牌进入欧洲市场,已便使中国作为汽车生产国的形象为大家所熟悉”。(3月14日新华网)

     目前,在我国汽车市场上占据大部分利润的轿车中,自主品牌的份额较少,特别是中高档轿车更是微乎其微。我国的汽车制造业,不管是通过外资合作,还是购买外资技术,都仅能获得外方核心数据中的部分基础数据,真正的核心技术难以获得。由于核心技术不在中国人手里,“中国造”的利润大头落入了外国公司手中。一言以蔽之,没有自主品牌,汽车产销再多也是别人的辉煌。

     近几年来,尽管越来越多的国内汽车企业已经把自主品牌放在了关系自己生死存亡的战略高度上来。但自主开发一直是国内汽车业的“软肋”,制约自主品牌的瓶颈一直都是技术水平。因此,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有些中外合资的品牌汽车,用低价向美国、欧洲大量销售产品,美其名曰占领市场。其出口实际上是亏损的,靠国内市场利润来弥补。

     也就是说,是我国的消费者在牺牲自己的利益,补贴美国、欧洲的消费者。这类中外合资的品牌汽车出口得越多,中国人的经济利益也就向国外流失得越多。此外,不少这些出口企业,在国外又是贴所在国企业的品牌。这样,我国消费者支持“自主品牌”所作出的牺牲,不但补贴给了外国消费者,而且还扶持了一个或多个外国品牌。

     当然,相对于一些跨国公司上百年的品牌积淀,国内汽车品牌的影响力还太低,而一些跨国品牌早已形成品牌矩阵,构成了完成的产品链条,覆盖各个细分市场。由于一些国内企业在品牌建设上缺乏全局的系统性思路,品牌架构也缺乏连续性。同时,合资品牌进入中国就是为了占有这片市场,海外市场销售把握在母公司手中,中方无权经营海外市场,所以不可能形成批量出口。

     要改变这一局面,国家应采取政策和措施,努力培养汽车企业的自主研发的能力,多创造我们的自主品牌。因为不管未来汽车市场的变化风云莫测,但创新与开发依然是永恒的旋律,倘若我们的汽车自主品牌能够慧眼识金,把脉精准,将自主研发能力视为企业生存之本,在产品研发、生产、销售、管理等方面与世界全面接轨,那么谁又能说,自主品牌与“洋品牌”的双足鼎立甚至全面抗衡,不是近在咫尺呢?

     诚然,整合全球资源能够有助于自主品牌走向自强的道路,但是自主创新并非仅仅是与国际技术厂家合作这么简单的事,它同时考验着企业在营销、管理、生产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与实力。例如,去年上海车展上初露头角的“陆风风尚”品牌,可以说正是企业将整合与创新融会得恰到好处的一个范例,除了从头到尾几十项国际尖端技术的应用,“陆风风尚”品牌也包含了自己研发的133项技术专利。

     从某种意义上说,打造自主品牌给企业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然,带来的收益也更大。随着我国汽车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国内汽车业尤其是自主品牌汽车将面对国外军团更惨烈的竞争,这迫使国内企业提前学会自己走路将是惟一的出路。走出去比引进来更重要,引进国际先进的技术、设备可以让我们早日与国际接轨。

    其实,早在两年前,陆风、奇瑞、吉利等中国品牌汽车便开始参加国际车展,也挤入了欧洲汽车市场。虽然出口数量并不大,但因价格优势明显而在欧洲汽车界引起不小的反响。我国汽车开向欧美市场的路径并非只有一条。日前,奇瑞与美国克莱斯勒公司达成合作协议,以代工生产的方式将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出口到美国市场,便不失为一种新的探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