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过年的味道

(2024-02-09 00:15:53)
标签:

转载

在中国人眼里,百节年为首。

正如老舍先生在《北京的春节》里所说:
“春节是腊月起拾掇忙活,是正月里飘香欢喜,是岁尾年终之时的美味佳肴,是新故相推之际的红火气象。而对中国人来说,这种氛围感和仪式感,恰恰是维系我们情感的纽带。”

过年是期盼

每到春节,就想起了儿时过年,思绪就不由自主蹿回到了从前。

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盼望春节是一种精神寄托。

那时候,物质极其匮乏,自然,春节就成了美好生活的代名词。

因为,过年时可以好衣美食,过上几天“胜似神仙”的好日子。

每每过年,就像吃了兴奋剂一样,心里满满的幸福与快乐。

可以穿上新衣服、吃上饺子,就连如今不起眼的一块糖,在那时也会开心很久很久。

都说时光如梭,可那时一年365天,感觉十分漫长,每一天都在数着手指过日子。

尤其是一进入腊月,每天晚上躺在床上就开始倒计时,29天、28天、27天……

熬到了腊月,虽然天寒地冻,但只要一想起过年就在眼前,阵阵暖意就填满了心房。

春节,与其说过的是节日,不如说更是一种美好的期盼。

只要心中有期盼,无论日子再苦再难,也会打起精神,给生活注入一抹亮色,立时心里就甜蜜了许多。

春节到了,与小伙伴们聚在一起放鞭炮,至今还能想起眉眼带笑的样子。

那时的饺子,真是太有味道了,不仅满嘴喷香,而且还能测试运气。

父母把硬币包在饺子里,兄弟姐妹谁吃到就预示着一年都有好福气。

那时候的人啊,特别容易满足,心里只需盼着春节就足矣。

岁月悠悠,心目中早已经把春节与期盼“炖”在了一起。

春节里裹着期盼,期盼点亮了生活。

过年是团圆

中国人最隆重的节日是什么?

我想,最一致的回答一定是:春节。

没有任何一个节日像春节一样,具有这般招人喜爱的魅力。

春节的魅力就在于:团圆。

有人说:幸福其实很简单,春节期间与家人团聚,享受天伦之乐,便是天大的幸福。

中国人对家的概念,是藏在血液里的血缘密码。

几千年的文化沉积,几千年的时光默契。

岁月的年轮,把春节刻在了人们的心里。

只凭这个神圣的节日,纵使散落在世界各地,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都能找到相同的话题。

红红火火中国年,成了地球上各个角落里,所有中国人倍感温馨的节日。

在万家团圆的节日里,别忘了多陪陪年迈的父母。

人生一大幸事,多陪父母吃吃饭。

所有节日最重要的仪式感,皆离不开吃食。

春节期间,家人围坐,吃着可口的饭菜,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每种食品里,都藏着父母浓浓的爱意。

置身家人笑脸盈盈的氛围之中,一年的辛苦和烦恼都会烟消云散,也就不再畏惧前路艰难。

人生另一件幸事,多陪父母聊聊天。

父母最怕心里孤单没人陪着说话。

父母总是渴望子女功成名就,可是,当我们沉浸于工作中,却与父母说话的时间越来越少。

趁着过年,多陪陪父母聊天,哪怕一个小时的静静倾听,也会让父母甜蜜一整年。

春节团圆中藏着最简单的幸福。

过年是放松

毕淑敏在《像烟灰一样松散》中写道:“要像烟灰一样松散。只有放松,全部潜在能量才会释放出来,协同你达到完美。”

刚从我们身边过去的一年,为了碎银几两你可能披星戴月,为了家人温饱你也许筋疲力尽。

我们每一个成年人,都深切感受到了,忙是生活的主基调。

或许迫于生计,或许想出人头地,不得不像个陀螺一样忙得团团转,鲜有空余时间。

上班忙工作、忙开会、忙人际,用尽了全力似乎也永远忙不完。

下班了,人虽然不在班上,但心却从工作中捋不出来。

有人下班坐在班车上,还在敲打着键盘赶写材料。

有人吃饭时还忙着接听工作电话,连饭也顾不上吃,一接就是半天。

也许有人会说,我已经全力以赴了,还依然得非所愿,哪里还敢有半点松懈。

但你要知道,以百米冲刺的速度难以走完余生,永不停歇的快马加鞭只能自欺欺人。

紧绷的弦易断,紧绷的心易累。

相比劳碌不停的人生更重要的是,懂得劳逸结合才是一种成长。

真正成就一个人的,从来不是机械的忙忙碌碌,而是懂得张弛有度、忙闲有序。

奔波了很久,辛苦了一年,不妨趁着过年的机会,给自己身心放个假,留一点小憩的时间。

疲惫的身心需要松一松,忙乱的脚步需要歇一歇。

春节是喜庆的节日,也是人生的一个驿站。

在这个驿站里,放松自己的精神,加加油水,补补能量,张弛有度,才能更好地重新出发。

作家冯骥才说:“中国人的精神文化传统,往往就是依靠代代相传的一年一度的节日继承下来。”

春节的年味是永恒的,永远驻在你我心中。

随着年岁的增长,我们也逐渐从年味中悟出了何为人生,何为生活。

愿你的生活像年味一样,香香的、甜甜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