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人处世的最大玄妙,一个字!

(2022-11-07 07:11:49)
标签:

转载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与人打交道谁也逃不了,为人处世谁也推不掉。如何为人处世?如何提高为人处世的能力和水平?其中确实有学问、有玄妙,关键是要悟透一个字:度。能领会、悟透、拎清这个“度”,能把握好、掌控好、运用好这个“度”,为人处世就会达到一个相当高的境界、层次和水平。

方圆有度。一个人为人处世棱角太分明,性格太张扬,个性太强,不懂得变通,不懂得圆润,太过于“方”,可能不行。但是,一个人为人处事一点棱角也没有,一点个性也没有,只是一味的变通,一味的圆润,甚至一味的圆滑,太过于“圆”,恐怕也不行。做人做事一点原则也不讲,大原则把控不住,肯定不行。但是,一点灵活也不讲,恐怕也行不通,也很难干成事。

有个老领导曾给年轻时候的我说过这样的话:人,做事一点原则也不讲,肯定要犯错误,但一点灵活性也不讲,也难以干成事,原则性与灵活性如何把握是个大学问。几十年风风雨雨,我越发感觉到这位老领导说得确实很有道理。

有方有圆、方圆结合、方圆有度,才是可取之道。如何在“方”与“圆”之间把握好“度”很有玄妙。

张弛有度。一个人学习工作生活太过紧张,精神这根弦每时每刻都绷得太紧,一刻也不知道放松,一点也不懂得调节,只会紧张、紧绷,不会休息、放松,肯定不行,也不会长远、长久。

正如,革命导师列宁曾经所说:谁不会休息,谁就不会工作。但是,一个人只会松弛、松懈、放松、懈怠、娱乐、休息、玩耍,只会享受、享乐、享有,一定紧张也没有,精神的弦一点也不绷紧,肯定也不行。

有张有弛、张驰结合、张弛有度,才是可取之道。如何在“张”与“驰” 之间把握好“度”很有玄妙。

劳逸结合。劳动创造幸福生活,劳动成就事业辉煌,劳动创造世间的一切美好。俗语讲,一勤万事成,一懒万事空。古语说,勤能补拙,天道酬勤。劳动、勤劳、辛劳的意义和价值不言而喻。

由此可见,一个人失去了勤劳,缺失了辛劳,远离了劳动,肯定不行。但是,一个人太过勤劳、辛劳、勤奋,干事太过玩命、拼命、不要命,一点也不懂得安乐、安闲、安逸,一点也没有闲情逸致,恐怕也不行。

有劳有逸、劳逸结合,才是可取之道。如何在“劳”与“逸”之间把握好“度”很有玄妙。

刚柔相济。该成语出自汉·王粲《为刘荆州与袁尚书》:“当唯义是务,唯国是康。何者,金木水火以刚柔相济,然后克得其和,能为民用。”意思是指待人处事要刚强与柔和互相调剂配合。

一个人为人处世太过刚强、刚性,太讲魄力,只是宁折不弯,一点柔和也不讲,恐怕不行。但是,一个人为人处世只讲柔和、温柔、怀柔、阴柔,一点刚强、刚气、刚性、阳刚、魄力也没有,恐怕也不行。

有刚有柔、刚柔相济,才是可取之道。如何在“刚”与“柔” 之间把握好“度”很有玄妙。

软硬兼施。一个人为人处世太软弱、心软手软,一味的软弱、心慈手软,一点也不硬气,一点也不霸气,恐怕不行。但是,一个人为人处世太生硬、刚硬,一味的强硬,只知道强硬,时时处处、大事小情都霸气,不懂得该软时软,该硬时硬,该和气时要和气,该低头时要低头,该退让时要退让,恐怕也不行。

说话绵里藏针、不卑不亢,尽管说话表面看似不硬气,但其实是一种软中带硬。办事做事时原则不能违背、底线不能突破、红线不能触碰、方向不能偏离、目标不能缩水、任务不能折扣,但允许采取差异手段、灵活方法、多样举措、个性计划、不同战术,这是硬中有软。

硬中有软、软中有硬、软硬兼施,才是可取之道。如何在“软”与“硬” 之间把握好“度”很有玄妙。

恩威并行。该成语出自晋·陈寿《三国志·吴书·周鲂传》:“赏善罚恶,恩威并行。”意思是指恩惠和威严要同时使用。

一个人为人处世只知道给人恩惠,只懂得凭借恩惠,只相信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道理,一点威严也不讲,一点威信也不树立,一点农夫与蛇、东郭先生与狼恩将仇报的教训也不汲取和防范,恐怕也不行。一个人只知道威严,一味的威严,一点恩惠、恩德、恩情也不讲,恐怕也不行。尤其是领导、尊长、上级在为人处事上更是如此。因为,知恩、懂恩、感恩的人还是多数,恩情、恩德、恩惠还是更能温暖人心、触及心灵、直抵心底。

有恩有威、懂恩懂威、重恩重威、讲恩讲威、恩威并行,才是可取之道。如何在“恩”与“威”之间把握好“度”很有玄妙。

情理融通。中国是一个讲人情、情义、感情的国家。鲁迅讲: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俗语讲,天大地大恩情为大。中国也是一个讲道理、伦理、法理的国度。常言道,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

一个人不讲情义、情谊、情意、感情、恩情、亲情、友情,只讲道理、法律、规则、规定,属于感情冷漠的“冷血动物”,肯定不行。一个人只讲“情”,一点“理”也不讲,肯定也不行。

毛泽东主席在处理情与理、情与法方面毫无疑问给我们树立了光辉榜样,集中体现在处理刘青山、张子善二人贪腐事件上,这一点从毛主席的几点批示意见可见一斑,毛主席除了批示坚决杀掉二人以挽救成百上千像他们一样的干部这条意见外,还批示了念及二人革命有功,政府出钱购买好棺材厚葬、孩子由政府出钱抚养长大接受好的教育、亲属不能按反革命家属对待、爱人的工作不能受影响等几条意见。

有情有理、讲情讲理、重情重理、情理融合,才是可取之道。如何在“情”与“理”“情”与“法” 之间把握好“度”很有玄妙。

亲极反疏。该成语出自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八十九回:“两个人见了面,只得用浮言劝慰,真真是亲极反疏了。”意思是指亲近到了极点反而显得很生疏。

人与人之间建立、保持、维持一定的亲密、亲近关系,这非常必要,也十分难能可贵。如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非常疏远、生疏,将是非常可怕的事,也是十分不可取的。

但是,人与人之间的亲密、亲近关系,如果不能很好地保持住分寸、尺度,太过于亲密、亲近,就会适得其反,有可能会引发不好的效果。人与人之间最舒服的关系,就像两只刺猬,距离太近,双方身上的刺就会彼此互扎对方,反而会感到不舒服,距离太远,当然,会感到疏远、生疏,也会感到不舒服,只有双方距离的远近适度、适当、合适,双方才会感到舒服、舒适、舒心,也才会长远、长久、长情。

亲密、亲近可贵,生疏、疏远不宜,亲疏有尺、有度、有方,才是可取之道。如何在“亲”与“疏” 之间把握好“度”很有玄妙。

过犹不及。该成语出自《论语·先进》:“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意思是说,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

一个人说话不到位,就会意犹未尽、言不尽意,恐怕不行;说话过了头,、就会言过其实、言多有失,恐怕也不行。一个人做事做得不到位,存在欠缺,当然不能算是做得好,肯定不行。一个人做事做过了头,超过了限度,也不能算是做得好,肯定也不行。

不及和过头都不可取,都不是追求的最佳状态。恰如其分、恰到好处,才是需要把握的尺度,才是可取之道。如何在“不及”与“过头” 之间把握好“度”很有玄妙。

为人处世把握好“度”是玄妙、精妙、奥妙所在,如何把握好“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领悟、感悟、醒悟,需要悟深、悟透、悟清,需要实践、总结、提高。

人间百态,波诡云谲,扑朔迷离,纷繁复杂,毫不夸张的说,一个“度”字道尽了为人处世的精髓、命门、秘钥,是最大的玄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