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批评评价 |
芭蕾舞剧《红楼梦》
呃咳
首先鸣谢一下友情赞助的钟姐姐
今天去看了芭蕾舞剧《红楼梦》,是看得见演员表情和舞步的正厅哦
首先鸣谢一下友情赞助的钟姐姐
今天去看了芭蕾舞剧《红楼梦》,是看得见演员表情和舞步的正厅哦
接下来开始正式说明:
1开场
进场就看见了大道具。是很漂亮的幕布,蓝色的云,中间是纱的通灵宝玉,灯光效果一直变化加上中间四个繁体字,很有感觉。但是云的轮廓和衔接相当粗糙。作为一部取材于清朝康乾年间的侯爵世家故事,装饰的华丽是毋庸置疑的。而这里大道具的粗制滥造让我觉得遗憾了一些。(但是从整体角度来说,道具的制作和场景的设置还是结合的相当不错的。只是第一印象差了,难免觉得可惜。)
钟姐姐显然没有在看这种琐碎的事情,她跟我说,舞台好像比较小。我哦了一下。
然后开始了。宝玉中出现了一个人。是宝玉,在玉的当中舞蹈。
然后凭空出现了另一个人。当然是黛玉。
文字无法描述当时的震撼。灯光和作为通灵宝玉的纱的结合,再加上舞台布景,使得这两个人的舞蹈说不尽的空灵。美到让人想叹息。
可以说,一个很不错的开场。
进场就看见了大道具。是很漂亮的幕布,蓝色的云,中间是纱的通灵宝玉,灯光效果一直变化加上中间四个繁体字,很有感觉。但是云的轮廓和衔接相当粗糙。作为一部取材于清朝康乾年间的侯爵世家故事,装饰的华丽是毋庸置疑的。而这里大道具的粗制滥造让我觉得遗憾了一些。(但是从整体角度来说,道具的制作和场景的设置还是结合的相当不错的。只是第一印象差了,难免觉得可惜。)
钟姐姐显然没有在看这种琐碎的事情,她跟我说,舞台好像比较小。我哦了一下。
然后开始了。宝玉中出现了一个人。是宝玉,在玉的当中舞蹈。
然后凭空出现了另一个人。当然是黛玉。
文字无法描述当时的震撼。灯光和作为通灵宝玉的纱的结合,再加上舞台布景,使得这两个人的舞蹈说不尽的空灵。美到让人想叹息。
可以说,一个很不错的开场。
2剧本
一场2小时不到的舞剧,编剧显然没有办法把红楼原著中堪称庞大的人物和情节都搬上舞台。
导演和编舞明显是下了苦功的,每一幕都可以看得出对应的原作的情节,让红楼的死忠粉丝们不至于有太多的怨言。
主要包括了黛玉进府、宝黛初见;海棠诗社、刘姥姥进大观园;宝玉被打黛玉病重;宝钗代嫁;宝玉出家,几个部分。
其中宝钗代嫁的部分和最后的结局作了一些变动。总体而言可以算是忠于原作的剧本。
一场2小时不到的舞剧,编剧显然没有办法把红楼原著中堪称庞大的人物和情节都搬上舞台。
导演和编舞明显是下了苦功的,每一幕都可以看得出对应的原作的情节,让红楼的死忠粉丝们不至于有太多的怨言。
主要包括了黛玉进府、宝黛初见;海棠诗社、刘姥姥进大观园;宝玉被打黛玉病重;宝钗代嫁;宝玉出家,几个部分。
其中宝钗代嫁的部分和最后的结局作了一些变动。总体而言可以算是忠于原作的剧本。
3演员
当然演员们的基本功都相当扎实,看得赏心悦目。但是主要演员都犯了一些mis(配角们没注意看),像是摔倒啦,绊到脚差点摔倒啦,还有抬腿时没站稳重新站稳了继续抬等等。当然大家都掩饰的相当不错,象什么也没有发生过一样的继续演下去了,就职业精神来说是相当优秀的。
钟姐姐说我可以去做评委了。
恩,演黛玉的那一位相当不错,形象符合,功底扎实,乐感很好,表情到位,富于表现力。当然这和角色也很有关系。芭蕾的女性演员们虽然其实脚力惊人,站在观众的角度来说却有飘逸的感觉,这是芭蕾这个舞种的特色。而黛玉这个角色可说是内柔外刚,正好符合了芭蕾的这个特色,正可谓相得益彰。遗憾的是不晓得她的名字。
当然演员们的基本功都相当扎实,看得赏心悦目。但是主要演员都犯了一些mis(配角们没注意看),像是摔倒啦,绊到脚差点摔倒啦,还有抬腿时没站稳重新站稳了继续抬等等。当然大家都掩饰的相当不错,象什么也没有发生过一样的继续演下去了,就职业精神来说是相当优秀的。
钟姐姐说我可以去做评委了。
恩,演黛玉的那一位相当不错,形象符合,功底扎实,乐感很好,表情到位,富于表现力。当然这和角色也很有关系。芭蕾的女性演员们虽然其实脚力惊人,站在观众的角度来说却有飘逸的感觉,这是芭蕾这个舞种的特色。而黛玉这个角色可说是内柔外刚,正好符合了芭蕾的这个特色,正可谓相得益彰。遗憾的是不晓得她的名字。
4服装
服装设计看得出吸收了众多元素。
像原应叹息四春的袖子,就是采用了和服的样式。由于是渐变色,在舞动时很是飘逸,有吴带当风的感觉。
诗社时群舞是白色的裙子,腰上有飘带,前襟由上而下有黑色的字迹和红色的印章。这一套衣服除了飘带让腰很不突出以外,从设计理念来说是很好的。
代嫁时候的群舞,是采用不对称设计的红色披风。由于只是在原来白色的衣服外面扎上披风,动作变化时色彩也跟着变,很有动感。但是在中国的古代,美表现在服装上尤其是盛大场合的正装时,是绝对的对称。这是我个人的意见,我想如果对称的设计会更好。
黛玉的服装和大家都不同,虽然换了好几套,但从头到尾都是用纱质的裙子。跳起舞来很飘逸,很与众不同。诗社的时候裙子上有竹子的花纹,应该是要映衬“潇湘妃子”的美号。
所有人的裙子都是长裙,很有大家风范。但是黛玉的裙子是中裙。为什么呢?这让我很无法理解。
还有熙凤是穿裤裙。我猜是要表现她雷厉风行不输男儿的性格,但是……我看起来就像是一个暴发户的管家。一点没有大家的气度。再怎么说……也不能这么糟塌了这个角色吧?熙凤还是挺帅的。
服装设计看得出吸收了众多元素。
像原应叹息四春的袖子,就是采用了和服的样式。由于是渐变色,在舞动时很是飘逸,有吴带当风的感觉。
诗社时群舞是白色的裙子,腰上有飘带,前襟由上而下有黑色的字迹和红色的印章。这一套衣服除了飘带让腰很不突出以外,从设计理念来说是很好的。
代嫁时候的群舞,是采用不对称设计的红色披风。由于只是在原来白色的衣服外面扎上披风,动作变化时色彩也跟着变,很有动感。但是在中国的古代,美表现在服装上尤其是盛大场合的正装时,是绝对的对称。这是我个人的意见,我想如果对称的设计会更好。
黛玉的服装和大家都不同,虽然换了好几套,但从头到尾都是用纱质的裙子。跳起舞来很飘逸,很与众不同。诗社的时候裙子上有竹子的花纹,应该是要映衬“潇湘妃子”的美号。
所有人的裙子都是长裙,很有大家风范。但是黛玉的裙子是中裙。为什么呢?这让我很无法理解。
还有熙凤是穿裤裙。我猜是要表现她雷厉风行不输男儿的性格,但是……我看起来就像是一个暴发户的管家。一点没有大家的气度。再怎么说……也不能这么糟塌了这个角色吧?熙凤还是挺帅的。
5灯光
我不知道灯光师是上海大剧院的还是舞蹈团自带的,我想在众多工作人员之中,最需要进修的应该就是这位灯光师了。
场景切换时,一般都只把强光打在舞台中间的主要演员身上,用他们的表演吸引观众的注意力,然后趁机迅速拉幕降幕,在观众注意到的时候场景已经改变。而这中间有一次,强光打偏了,看见了幕布的升降。
饰演紫鹃的演员在退场的时候狠狠摔了一跤,而灯光师居然在这一瞬间开始把强光打在她身上,让大家都看得清清楚楚。当时我就一个想法:晕死。
我不知道灯光师是上海大剧院的还是舞蹈团自带的,我想在众多工作人员之中,最需要进修的应该就是这位灯光师了。
场景切换时,一般都只把强光打在舞台中间的主要演员身上,用他们的表演吸引观众的注意力,然后趁机迅速拉幕降幕,在观众注意到的时候场景已经改变。而这中间有一次,强光打偏了,看见了幕布的升降。
饰演紫鹃的演员在退场的时候狠狠摔了一跤,而灯光师居然在这一瞬间开始把强光打在她身上,让大家都看得清清楚楚。当时我就一个想法:晕死。
用了民乐和交响。一段民乐一段交响的。虽然衔接上还说得过去。听起来还是有点怪怪的感觉。
编曲要熟练掌握包括钢琴在内的两三种乐器甚至更多。我想要同时掌握民乐和交响应该非常困难。到底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体系。要完美结合的话,要做的努力更多。
仅出于个人考虑,单用民乐或者单用交响会不会更好一些。
钟姐姐说,中间的唱词非常糟糕,一般是普通话一般是苏州话,越剧不像越剧,流行乐不像流行乐。反正我本来听不懂越剧,都是看字幕的说。
就算出于鼓励本土艺术的目的,也请大家更加关注配乐吧。
7结束
结尾那一段,客气说一句,那叫群魔乱舞。难听点,叫酒池肉林。紧身衣是肉色的,灯光下像没穿一样。我听见了周围一片窃窃私语……默……
总之,最后一段,编舞也好服装也好,都让观众的注意力转移到了无关紧要的地方。如果是希望达到观众忘记了原作的结局和舞台的结局不同的目的的话,那显然是非常成功的。
结尾那一段,客气说一句,那叫群魔乱舞。难听点,叫酒池肉林。紧身衣是肉色的,灯光下像没穿一样。我听见了周围一片窃窃私语……默……
总之,最后一段,编舞也好服装也好,都让观众的注意力转移到了无关紧要的地方。如果是希望达到观众忘记了原作的结局和舞台的结局不同的目的的话,那显然是非常成功的。
总而言之,看一遍可以的舞剧。敬请大家欣赏。
在表演过过程中就能够让我想到这么多废话的表演,应该还是有很多可以改进的地方的。结束。
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在表演过过程中就能够让我想到这么多废话的表演,应该还是有很多可以改进的地方的。结束。
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ps.大家都知道我嘴巴本来比较毒。除了疯狂迷恋的,一般都骂得很厉害。请大家谅解。
尤其是要再次感谢钟姐姐,是很贵的票哦。
虽然会骂,但是还是要看得。oyeah!
顶着锅盖飘走~~~~~~~~~~~~
前一篇:关于《银和英雄传说》,关于杨威利
后一篇:暮霭沉沉楚天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