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文/历史 |
分类: FairyTales |
庖丁解牛
文體 |
論說文 |
寓言的特點 |
1. 2. 3. |
運用寓言說理的好處 |
1. 2. |
一、提出養生之道的原則及其好處。
要點 |
說明 |
莊子對追求知識的看法 |
1. 2. |
養生的原則 |
1. 2. 3. |
養生的好處 |
若能順應自然來行事處世,就可以有益身體、保全天性、存養精神、盡享天年。 |
「養生主」的含義 |
即如何攝養生命的主體―― 精神。 性,不因外物而使天賦的壽命夭折而已。 |
二、以庖丁解牛的故事說明養生之道。
要點 |
說明 |
庖丁解牛時高超的技術 |
1. 2. |
要點 |
說明 |
文惠君說:「譆,善哉!技蓋至此乎?」此話在結構上的作用 |
1. 2. (1) (2) |
文惠君說:「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 此話在結構上的作用 |
總結全文: 提出「養生之道」的道,收結全文。 |
文惠君兩次發出 讚歎的背景 |
1. 2. |
文惠君兩次讚歎的原因 |
1. 2. |
文惠君兩次讚歎的作用 |
1. 2. 3. |
「善刀而藏之」, 此語的喻意 |
處世應好好保養生命本性,不要輕用其鋒,如此才能盡享天年。 |
文惠君所領會到的養生之道 |
1. 養生要「緣督以為經」,凡事要順應自然,本著「依乎天理」、「因其固然」的原則,避開阻障不硬碰。 2. 遇到困難,要「怵然為戒」,小心行事。事成後要懂得收歛,免招人妒。 這樣,就可以保身、全生、養親和盡年。 |
主旨:
本文以庖丁解牛為喻,說明養生的關鍵在於順應自然。應接世事不要因求知而傷物損己,才能養生盡年。
總結:
庖丁解牛的三個階段(喻體) |
人行事處世(本體) |
1.初學解牛: 沒有技術和經驗,看到的只是整頭牛,不知道牛體的內在結構和筋骨分佈,也找不到骨節、筋肉之間的空隙。 |
一個人沒有處世經驗,不了解世事的紛亂煩擾,更不懂順應自然的養生之道。 |
2.解牛三年後: 已掌握解牛的技術,看到的不再是整頭牛,而是牛體的內在結構和筋骨分佈,但仍未達到揮灑自如、得心應手的境界。 |
一個人已明瞭世事的紛亂煩擾,但仍未能準確地把握順應自然的養生之道。 |
3.學會「以道解牛」: 不但對牛體的內在結構和筋骨分佈瞭如指掌,解牛時更不須用眼去看,只憑精神去感覺,就可以在牛體的筋肉空隙處下刀,避過骨頭和筋脈交結的地方,順應牛體的天然結構和筋肉肌理來切割。 |
一個人不但明白世事的紛亂煩擾,而且能感悟到養生之道,順應自然,不作強求,巧妙地避過一切困難障礙,令人生自然順暢。 |
庖丁跟族庖、良庖的比較
喻體 |
本體 |
族庖: 對牛體的內在結構和筋骨分佈一無所知,宰牛時砍牛骨,令刀刃容易受損,每月要換刀一次。 |
對世事認識不深、違背養生之道的人: 他們往往受世事的表象迷惑,不明白事情的真相。處世無方,處處碰壁,使精神大受損傷,生命早逝。 |
良庖: 技術較佳,能用刀避開骨頭,但用刀去切割筋肉,所以刀子仍會受損,每年要換刀一次。 |
不善養生的人: 雖然明白自然之道,但未能以順應自然的態度處世,故精神仍會受損,難以盡享天年。 |
庖丁: 1. 2. 3. 結果刀子在使用十九年後仍絲毫無損,鋒利無比。 |
善於養生的人: 能夠順應自然,不作強求,避開了一切困難障礙,使精神免受損害,得享天年。 |
作法特色
要點 |
說明 |
說理技巧 |
1. (1)莊子把庖丁解牛的經歷分為三階段,先是「所見無非全牛者」,接著是「未嘗見全牛也」,最後是「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將庖丁的解牛技巧逐步提升,「進乎技矣」,達更高層次的道。 (2)莊子以宰牛而養刀的道理去說明養生之道。由「族庖月更刀」,「良庖歲更刀」,以至庖丁「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於硎」,保養刀就如保養精神,逐層說明。 (3)在庖丁解牛的故事中,先寫庖丁解牛的高超技術,再以文惠君對庖丁的讚歎,引出庖丁對解牛的高見,最後寫文惠君因此而領悟到養生之道,層層深入。 |
2. (1)刀比喻人的精神。(在處理事情時,要不讓精神受損。) (2) 牛比喻世事。 (3) 解牛比喻處理世事。 (4) 解牛的方法比喻處事的方法和態度。 (5) 族庖比喻堅執蠻幹的人。 (6) 良庖比喻比較圓滑、但仍有執著的人。 (7) 庖丁比喻善於養生的人。 |
|
3. (1)莊子以有限的生命與無限的知識作對比,指出「以有涯隨無涯,殆已。」說明這是一種危害生命、不能保身全生的方法。 (2)以「族庖」、「良庖」的不懂運刀,令刀「折」、「割」,對比庖丁的「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於硎」,反襯庖丁技術高超,且深明解牛之道。 (3)將庖丁解牛前後之技術作一對比。初時解牛,無非全牛,三年後未嘗見全牛;十九年後,不以目視,從「有形」到「無形」,說明解牛之最高境界。 |
|
4. 善用寓言說理 莊子通過庖丁解牛這寓言,說明如何養生,使讀者從解牛的過程、手法及態度,明白養生之道,令抽象的道理具體化。 |
|
|
5. 運用對話 莊子藉文惠君向庖丁詢問宰牛神技,及庖丁對個人技藝的解說,闡明了養生之道。 |
描寫技巧 |
1. 如寫手、肩、足、膝的動作,具體細緻。 2. (1) 如到「族」處時,庖丁謹慎戒懼、小心翼翼。 (2) 解牛後則輕快自得、躊躇滿志,使人如見其人。 3. 如「砉然嚮然,奏刀騞然」,寫皮骨分離的聲音和刀進入牛體的聲音大小不同,使人如聞其聲。 4. 如「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便用了誇飾法,而莊子以族庖、良庖的解牛方法襯托庖丁解牛技術之高超,則屬映襯法。 |
修辭
修辭格 |
例句 |
對比 |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
排比 |
1. 2. |
對偶 |
1. 2. |
誇張 |
1. 2. |
摹聲 |
1. 2. |
層遞 |
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