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MBA网访北京理工大学MBA周毕文主任

(2011-07-08 01:14:45)
标签:

周毕文

中国mba

发展论坛

北京理工大学

暨南大学

教育

中国MBA网访北京理工大学MBA周毕文主任

时间:2011-07-07 10:44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
立意高,知识宽,技术深 ---- 中国 MBA 网专访北京理工大学 MBA 周毕文主任 (编者按)第十二届全国MBA发展论坛于2011年6月1719日在暨南大学隆重举行,全国236所MBA培养院校、64所EMBA培养院校、海外高校的1000余位代表和来自海内外的著名学者、知名企业家,

  (编者按)第十二届全国MBA发展论坛于2011年6月17—19日在暨南大学隆重举行,全国236所MBA培养院校、64所EMBA培养院校、海外高校的1000余位代表和来自海内外的著名学者、知名企业家,以及教育部领导、国务院侨办领导、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领导齐聚暨南大学。

  在论坛中,中国MBA网采访了北京理工大学MBA教育中心的周毕文主任,以下是采访内容…

http://www.mba.org.cn/uploads/allimg/110707/1-110FG04S0I2.jpg

中国MBA网在第十二届MBA发展论坛会议现场采访北京理工大学周毕文主任

 

  中国MBA网:周毕文主任您好,非常感谢您能接受中国MBA网的采访,通过这次第十二届全国MBA的发展论坛,您有什么感想?您认为有哪些亮点?

  周毕文主任:MBA发展论坛早就有所耳闻,十几年前就已知道,只是参加这样的论坛这是第一次,经过这次的参会有这样几点感受。首先,此次论坛主题立意高,四海一家的崇高理念,华商时代的伟大使命;第二个就是精心准备,用我自己的话就是千人规模,五星标准;第三个就是感谢主办方暨南大学的全力以赴,周到服务;这是本次会议我个人认为的三个亮点以及感想。

  中国MBA网:中国MBA发展论坛自2000年成功举办以来,至今已走过12个年头,成为了一年一度的MBA最具影响力的年度盛会,您认为MBA发展论坛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

  周毕文主任:发展论坛经过12年的发展,在中国MBA界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一年一度的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是全国高校的盛会,是官方的一个盛会,而以MBA联合会为主题的MBA发展论坛是属于半民间的盛会,正好这两大盛会一个是从管理角度出发,一个是从收益和需求的角度出发的,虽然这两大盛会的侧重点不同,但是都具有各自的影响力,特别是MBA发展论坛对我们这些广大的在校MBA同学有着一个很好的激发励志的作用,在会上我们也听到了很多优秀的企业家的讲话,他们都得益于MBA的学习,并把所学到得方法理论运用于实践当中,这就是一个最好的说明,所以说发展论坛搭建了MBA在校同学和往届校友的沟通,也搭建了各个院校的教学联系,实现了共同学习,共赢共享。

  中国MBA网:周毕文主任能否简要解析下贵校的MBA在以后的发展中会有什么走势和目标计划?

  周毕文主任:北京理工大学经过18年得努力,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绩,现在有2400多名的毕业生分布在全国各地,我们在全国最有影响力的MBA商学院等各类排名中,不论是世界经理人、新浪商学院还是搜狐焦点、中国教育在线,我们都取得了前十名的成绩,当然这些成绩是我们的新的起点。

  目前我们的发展一个是走向国际化,更多的培养中国在世界上竞争所需要的经济管理人才;第二个就是走向实战化,因为MBA不是象牙塔里所学的理论知识,她要把所学的知识更多的运用在实践上去,所以我们在课程体系,论文改革以及实习基地等都是要注重MBA实战性的培养;同时我们还开设百名职业经理人系列讲座。第三个就是提升MBA的综合素养,在文化领域开办一系列的讲座,比如说我们有名家大讲堂,有太极文化系列讲座,希望我们的同学在思想上立意高,在知识面上要宽,在具体的经营管理技术上要深,所以我们的三大讲座平台就是为了打造学生的高、宽、深,名家大讲坛、百名职业经理系列讲座等设施建设就是为了充分体现我们的MBA是一个实战、综合和运用的人才打造平台。

  中国MBA网:贵校的这种教学模式很值得提倡和学习,同时也再次感谢周毕文主任接受采访,也希望周毕文主任能够来我们中国MBA网做客。

  周毕文主任:跟中国MBA网也是多年的合作老朋友了,也感谢你们为MBA考生和各院校做了穿针引线的工作,为中国的MBA教育事业做了很大的贡献,同时也希望贵网站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上一帆风顺,步步高升!

(责任编辑:admin)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