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房价上涨“地王”频现 央企开发才是考验

(2010-03-19 10:42:39)
标签:

房产

房价上涨“地王”频现 央企开发才是考验

2010年03月19日09:50 来源:http://img.hexun.com/medialogo/10016.gif央企开发才是考验" TITLE="房价上涨“地王”频现 央企开发才是考验" />

  

从去年年底至今,政府打出政策“组合拳”,打击囤地炒地,而另一厢,却是新“地王”频频出炉。对于为何出现这种政策初衷和实际效果的反差,业内人士展开了深入探讨。

  豪赌房价上涨,“地王”频现

  新京报:在土地调控政策频频出台的背景下,近期“地王”还是频频出现。造成这种现象的症结何在?

  陈云峰(中经联盟秘书长):当下的土地市场实在是让人看不明白,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抽风”。

  我们看到,无论是“国19条”,还是其他的土地调控政策,着眼点是整顿土地市场和规范开发商经营行为,震慑作用有限。而“国19条”中要求保障房自住房用地不低于总供应量的70%,出发点是好的,但是一定程度上却激化了结构性供需矛盾,由于商品房开发的利润相对要高,开发商都想做商品房,当商品房土地供应越来越有限时,开发商为了保证自己的土地储备,只能高价“抢”地。

  陈国强(北京大学房地产研究所所长):“国19条”提高了拿地的门槛,但是参与拿地的房企少了,却不一定会使地价下降,房企巨头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而开发商豪赌房价上涨和资金充裕是“地王”频现的主因。

  要抑制地价非理性上涨,一方面政府应加大土地供应,并让供地计划透明化;另一方面,应反思目前的招拍挂制度,发展多种出让方式。

  顾云昌(中国房地产协会秘书长):我认为,“地王”的不断出现,不能说是一味地疯狂拿地。主要还是开发商看好市场,对未来市场有一个充分乐观的预期。因为北京的可开发土地已经很有限,土地供应不足,但开发商必须要有土地储备,所以对于每一块地都特别关注,“地王”也就一个个产生了。要遏制“地王”,还需要从增加土地供应的源头上做文章,解决好土地供需间的矛盾问题。

  央企不差钱,开发才是考验

  新京报:3月15日北京拍的六块地中诞生了三个“地王”,而拿下“地王”的均是央企。如何看待这个现象?

  杨少锋(北京联达四方房地产经纪公司总经理):央企不差钱,这些央企拿着政府的钱,融资成本远低于民营企业,更重要的是,即使项目卖不动,也完全可以高价卖给或者租给母公司,或者作为资产持有,大不了,像大龙一样被罚掉几个亿,反正有钱,不在乎。

  管不住这些大型央企,就不可能管住地价,管不住地价,又怎么能管住房价?

  周毕文(北京理工大学房地产研究所所长):目前来说,打击囤地炒地的政策对央企没有实质性影响。现在对于拿地的要求只有资金的限制,所以像烟草集团和兵器集团这样的企业也来拿地。

  我认为,政府应该对拿地企业增设更多的限制要求,至少也要有房地产开发经验。

  现在的情况是,有些没有房地产开发经验的企业,把地拿过来就完全外包出去,从设计、施工、销售等环节,自己并不参与,只等着收钱,不仅推高房价,也扰乱了市场秩序。

  陈国强:只要有钱,就有前景。央企拥有资金实力,只要有钱就能够疯狂叫价拿地,可是许多央企真的都有房地产开发经验吗?当然不是。

  当前,相关部门对房企的拿地要求尚不明确,对拿地企业只有资金实力的要求,而忽略了开发经验和开发能力的现实性。

  即使各项打击囤地炒地政策频出,拥有资金实力的央企依然“勇往直前”。如果拿地企业真的能够按期开发,认真执行地价款的缴纳和工程的开发进度,恐怕才是对他们最大的考验。

【作者:杨娟娟 孙建勇 来源:新京报】 (责任编辑:李丽娜(实习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