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价上涨“地王”频现 央企开发才是考验

标签:
房产 |
房价上涨“地王”频现 央企开发才是考验
从去年年底至今,政府打出政策“组合拳”,打击囤地炒地,而另一厢,却是新“地王”频频出炉。对于为何出现这种政策初衷和实际效果的反差,业内人士展开了深入探讨。
豪赌房价上涨,“地王”频现
新京报:在土地调控政策频频出台的背景下,近期“地王”还是频频出现。造成这种现象的症结何在?
陈云峰(中经联盟秘书长):当下的土地市场实在是让人看不明白,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抽风”。
陈国强(北京大学房地产研究所所长):“国19条”提高了拿地的门槛,但是参与拿地的房企少了,却不一定会使地价下降,房企巨头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而开发商豪赌房价上涨和资金充裕是“地王”频现的主因。
要抑制地价非理性上涨,一方面政府应加大土地供应,并让供地计划透明化;另一方面,应反思目前的招拍挂制度,发展多种出让方式。
顾云昌(中国房地产协会秘书长):我认为,“地王”的不断出现,不能说是一味地疯狂拿地。主要还是开发商看好市场,对未来市场有一个充分乐观的预期。因为北京的可开发土地已经很有限,土地供应不足,但开发商必须要有土地储备,所以对于每一块地都特别关注,“地王”也就一个个产生了。要遏制“地王”,还需要从增加土地供应的源头上做文章,解决好土地供需间的矛盾问题。
央企不差钱,开发才是考验
新京报:3月15日北京拍的六块地中诞生了三个“地王”,而拿下“地王”的均是央企。如何看待这个现象?
杨少锋(北京联达四方房地产经纪公司总经理):央企不差钱,这些央企拿着政府的钱,融资成本远低于民营企业,更重要的是,即使项目卖不动,也完全可以高价卖给或者租给母公司,或者作为资产持有,大不了,像大龙一样被罚掉几个亿,反正有钱,不在乎。
管不住这些大型央企,就不可能管住地价,管不住地价,又怎么能管住房价?
周毕文(北京理工大学房地产研究所所长):目前来说,打击囤地炒地的政策对央企没有实质性影响。现在对于拿地的要求只有资金的限制,所以像烟草集团和兵器集团这样的企业也来拿地。
我认为,政府应该对拿地企业增设更多的限制要求,至少也要有房地产开发经验。
现在的情况是,有些没有房地产开发经验的企业,把地拿过来就完全外包出去,从设计、施工、销售等环节,自己并不参与,只等着收钱,不仅推高房价,也扰乱了市场秩序。
陈国强:只要有钱,就有前景。央企拥有资金实力,只要有钱就能够疯狂叫价拿地,可是许多央企真的都有房地产开发经验吗?当然不是。
当前,相关部门对房企的拿地要求尚不明确,对拿地企业只有资金实力的要求,而忽略了开发经验和开发能力的现实性。
即使各项打击囤地炒地政策频出,拥有资金实力的央企依然“勇往直前”。如果拿地企业真的能够按期开发,认真执行地价款的缴纳和工程的开发进度,恐怕才是对他们最大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