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中的虚假情节
《史记》是公认信史,其内容应该百分之百是历史事实。但《鸿门宴》中,一些情节却漏洞明显,值不起推敲。
沛公请假上厕所,准备逃跑,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张良等到沛公“间至军中”,才去项王那里汇报。按一般步行速度,每小时一般十里左右,沛公带着“持剑盾步走”的樊哙等四人,逃跑在偏僻难行的山间小路上,就算一路小跑,恐怕也要一个半小时左右,再快也不会低于一小时吧?且不说还要除掉在厕所里商量逃跑事宜、安排张良献璧的时间,更何况在四十万大军诺大的楚军军营里这段路是无论如何不能慌慌张张跑起来的。
在这么长的上厕所时间里,楚营怎可能不闻不问?从张良献璧时项王的行为看,项王和手下还没到喝酒喝得不省人事的地步。至少要派人看看沛公这么长时间不回来是不是掉进茅坑里没有?就算项王真的很傻,项伯故意卖主,那还有年轻气盛的项庄,更重要的还有老奸巨猾的范增啊,他老人家不可能不紧紧盯死沛公的。
沛公上厕所时,有机灵的陈平跟着(他那时还没有投降汉军)。沛公“置车骑,脱身独骑”时,在楚军“停车场”里,总有值班的士兵吧?——现在自行车、汽车停车场哪里没有收费的管理员?——从项王大帐到军营门口,不会是一段短距离,难道没一个楚军将士看到来时百来骑、现在五个人匆忙离开的怪事?还有守营寨的警卫呢?不会看到汉王一小撮在没有楚军有身份人士陪同的情况下想出门,而立马开门放行或竟不向上级汇报?
另外,文中还有那么多“悄悄话”,更像小说家言。项伯跑去汉营对张良说“悄悄话”,张良对沛公说“悄悄话”,范增对项庄说“悄悄话”,张良对樊哙说“悄悄话”,最后是沛公给张良说他要逃跑了的
“悄悄话”。这么多的 “悄悄话”都是没有第三者在旁边的两人私密话,太史公怎么得到?又怎能把这些算成“史实”?
“鸿门宴”是历史,但《鸿门宴》更像是历史小说或历史故事。其实太史公自己都说过自己写《史记》是“网罗天下放失(佚)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报任安书》)。既然是“放失(佚)旧闻”,就不都是史实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