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旗帜鲜明地坚决反对文理不分科
今年2月初,教育部就“高中阶段是否取消文理分科”向全社会征求意见,在3月初的两会期间,文理分科之争更见诸提案议案。对此,社会各界反应不一,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开幕式时表示,目前文理分科意见分歧比较大,教育部正在对同意取消分科和不同意取消分科的两方理由权衡利弊,进行研讨。袁贵仁还表示,是否最终会取消分科有望8月确定,从教育部统计来看,54%的人同意文理不分科。
我坚决反对文理不分科!
支持文理不分科的人的最大的理由就是认为文理分科不能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有人说“分科使得学生硬生生地分到两个彼此不通的知识体系里。学理科的缺少人文情怀,学文科的又缺少严密的逻辑思维训练和自然科学的素养。这样难培养出真正的大才!”
难道能把“不能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责任归咎到文理分科吗?难道这几十年的文理分科考试,中国就愣是没出几个“高素质人才”?那些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等等,都是“低素质庸才”?难道今后一不分文理科了,我们的“高素质人才”就自然层出不穷、多如牛毛?
文理分不分科,仅只是教育改革的枝节问题,高考改革才是关键,不能光改枝节问题,必须把最关键的弊端找出来改掉。我们首先应该做的显然是要将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目标、方向、原则等一一弄清楚,找出答案,才是最为重要。在此基础上,诸如“是否取消高中文理分科”之类的具体教改问题,才会有根本上的价值归宿、落点以及操作实施上的主心骨和依据。
我们的高中生,真的是科目学的越多、考试考得越好,就是素质越高?地球人都知道,在现有的模式下,学生成绩的差别很大程度上仅只是“应试能力”的差别。学文科还是学理科同和人文情怀的多少,严密的逻辑思维训练和自然科学的素养的有无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孩子要有一个全面发展的基础,自然不错,但“全面发展”应该怎么去理解?很多人虽然接受过高等教育,甚至接受过博士教育,并不等于他就全面发展了,还差远了。从古到今,世界上的所有人才哪一个不都是“专才”而非“通才”?放眼高校,有没有哪一个学校又不分院系,不分专业?
高中要不要取消文理分科,关键要看高考指挥棒。高考不改革,文理分科的问题只是空谈。
实际上,文理分科在各学校都是高二以后的事,高一,包括高二科科都要学的,还要通过各科的会考考试,学生并没有远离各科。教育部说的文理不分科,指的是高考考试科目的文理不分科。
文理不分科了,我们的高三学生就要从考六门变成考九门,考“综合”的,考了“文科综合”,还要考“理科综合”,不是减负,而是大大的“增负”,可怜可怜已经够辛苦的孩子们吧!据说的赞成文理不分科那54%的人,一定不是我们的高中生和教师。让说取消文理分科的人来当一当高三学生吧!
支持文理不分科的还拿国外中学说事,称美国、英国、日本等国中学不分文理科云云。是的,美国、英国、日本等国不分科,就拿来作为我们不分科的理由,但他们的教育体制、考试体制、评价标准为什么我们就不敢“拿来主义”?有什么马才能配什么鞍。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不管分给孩子啥样的课,一定要让他们学之有用,而且能学精学深,是让他们能力和素质真正得到提高,学成专才、人才。千万不能培养出机械呆板,死背书目,一做变通便立马不适应的“高分低能”人才。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要想出人头地,实际上不需门门精,只需精一门——这个道理恐怕大家都不难懂吧?
即使取消文理分科,如果还是惟分数至上,那么所谓“培养学生人文情怀兼有科学家的严谨”也只能是一厢情愿。
不管是教育对人的培养,还是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成才的要求,其目标都是体现以人为本。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取消文理分科,各中学还面临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将打破现有的师资配备平衡,需要大量补充理化生政史地教师。等过来一两年,文理不分科推行不下去了(就如同有的省高考方案每一两年都要大变一样),又要文理分科了,多出来这么多教师怎么办?
教育改革,不改不行,但乱改也不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