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

标签:
赏析宋词柳永 |
《雨霖铃》
柳永亦有一首送别词,就是那阕著名的《雨霖铃》
北宋著名词人柳永,是我国词史上,第一个大量创作慢词(长调)的人,他的词,影响深远,将士大夫的浅酌低唱引到了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极大地扩展了词境。
柳永的慢词,大多层层铺叙,情感真实,通俗易懂,便深受广大百姓的喜爱,甚至到了风靡全国的地步,“凡有井水饮处,即歌柳词”,这并非全是夸张,柳永的词,总能得到专业的乐工歌妓和业余的平民百姓的喜爱,真正的雅俗共赏。
《雨霖铃》,柳永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其最优秀、流传最广的词作之一,是柳永离开京城、与某位歌妓离别时所作。曾入选“宋金十大名曲”,是千古流传的佳作,非常著名。
其词曰: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理想与现实
此词,处处透着理想与现实的对抗:个人的意愿在无情的现实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那种语言无法传递的伤感和无奈,却被柳永准确描绘出来,所以这首词能够如此打动人心。
美感
1)语言之美
这首词的语言美,是不言而喻的。古典诗词佳作中,往往能够做到以一见百、见千,柳永这首词,显然是做到了。以一见百、见千,便是如此,根本不必细说,所有人都能懂。
2)情韵之美·性灵之美
从屈原的香草美人到李白的云霞明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优秀的作品中,都充满着浪漫主义的情怀,柳永的这首《雨霖铃》虽然伤感,却也不乏浪漫,这主要体现在词人以虚虚实实的景象,为我们交织出了一片灵动的意境。
恋人耳边的蝉鸣,执手相别的泪眼,缥缈悠远的雾霭,晓风吹过的嫩柳,残月照耀下的无奈,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有想象也有现实,柳永在词中,不是刻意追求实或虚,只是为我们营造出了一种极具感染力的氛围,性灵之美,在这首词中体现地淋漓尽致。
深情
《雨霖铃》为我们营造了凄美的意境,不仅包含了离别的伤感和别后的思念,还有生活的无奈和落魄江湖的凄凉,《雨霖铃》至少有三种无比打动人心的深情。
1)感人的离别和思念之情
这首词核心的感情便是离别和思念,因离别而产生的思念和伤感,作者在离别时,便以“寒蝉”、“长亭”等极具象征意义的事物表达了内心的感情,在兰舟催发之后,又写出了“无语凝噎”的深沉和感伤,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便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一切,都加深了离愁别绪,体现着感人的离别和思念之情。
2)悲怆的伤感之情
仅仅是离别和思念,很难上升到悲怆的高度,但是,由词中可见,此处的离开,是不得已的离开,是一去经年,归期不定的离开。何日再重逢,成了未知数,这也因此将感情提升到了悲怆的程度。试想,在一个寂寥的秋天,寒蝉凄切、长亭送别、日暮乡关、冷落清秋节,这让离别尽显悲怆,“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自古便是如此。
3)生活的无奈之情
词人的离开,是现实生活与理想对抗的结果,最终,现实取得了胜利,词人不得不离开,这让整首词,充满了生活的无奈感,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吃谁的饭给谁干,端着朝廷的饭碗——尽管这个饭碗很小,也要不折不扣尽力而为!国与个人的轻重感在柳永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纵有千种风情,却无人可以诉说,分别时的无语凝噎,分别后的千种风情,无人诉说,更加深了这种无奈抑或决绝之感。
柳永这首《雨霖铃》,写爱情比爱情更深刻,写离情比离情更悲怆,个人在现实(国家需要)面前的渺小,生活的无奈,尽皆完备。柳永对这种命运的抒发和深思,极具普遍意义,所以即便千载之后,我们读罢,仍能产生广泛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