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1~2:左:西尔维亚·比奇与乔伊斯;
右:西尔维亚·比奇
西尔维亚·比奇是谁?乔伊斯又是谁?
车将我们放在巴黎圣母院前,我们下车便开口询问路人~~~~~绿色窗框、黄色招牌、二层小楼,莎士比亚书店在哪儿?
从巴黎圣母院往左跨过一座桥,便是赛纳河的左岸了。沿河堤继续向前走(2分钟),左手有一家极不起眼的小店,它就是享誉世界的“莎士比亚书店(莎士比亚及同伴Shakespeare
and Company)”。

图3:(书店左侧)门面不大,门头上有莎士比亚的头像。

图4:(书店右侧)大门两边是敞开式书架,陈列的都是旧书旧刊。

图5:书店大门两尺来宽

图6:进入书店大门,也是一个并不宽敞的空间。三四十平方米的样子,分里外两间。

图7:外间的中央是柜台,店员坐在里面收款,并在顾客买的书上盖上带有莎士比亚头像的印章。

图8:门外的景象。书店的首任老板就是西尔维亚·比奇女士,她原是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人。

图9:一楼里间。书店经营的全是清一色的英文书籍,既无一本法文书。

图10:一架古旧的板式楼梯通向二楼。这是一家美国人创办的纯英文书店,其宗旨是传播英语文学。
西尔维亚·比奇与许多美国文学青年一样向往巴黎的艺术氛围,一战刚刚结束她就来到巴黎,原本想从事法国文学的研究工作。来到巴黎后,却偶然结识了已在巴黎开了法文书店的美国人阿德里安娜·莫里耶。在莫里耶的鼓动下,西尔维亚于1919年在奥德翁街12号创办了这家纯英文书店。当时的店名为“莎士比亚及同伴Shakespeare
and
Company”,目标顾客群为英美学人;而经营模式有点像文学沙龙,顾客可以买书、借书、旧书交换,定期举办书友聚会,推介文学新人。

图11:楼梯仅容纳一人通过。别小瞧呢,这可是海明威最温暖的去处。
海明威1921年到巴黎时,手持他在美国的作家朋友安德森的介绍信找到“莎士比亚及同伴”书店。比奇女士帮他找便宜的公寓,介绍先期到达巴黎并在文化圈有一定影响的斯坦因和庞德与他认识。海明威当时没钱买书,比奇女士的书店给他提供了借书的便利,不要求他先交保金,登个记就可以拿书走人。
在之后的日子里,海明威时常在完成写作的下午,从租住的公寓一路走过来,来到书店,或借几本自己心仪的书,或与比奇小姐聊天。时间长了他便成了书店的常客,书店为了减轻他借书或买书的负担,便在书店的二楼放上一张行军床,他只要愿意,可以躺在店里看他想看的书,无须借更无须买。
海明威在这里感受到了家一样的温暖,这样的温暖伴随他度过了在巴黎最初的艰难时期。对此,他一直感铭在心,在他晚年的回忆录《流动的圣节》中不止一次地提到这家书店,并对西尔维亚·比奇表现出特别的敬意。

图12:楼上更狭小,四周也是挤满了书的书架。

图13:二楼(照片右下角即为楼梯)的两个小间

图14:可以整日坐在沙发上阅读书籍

图15:没有书架的地方挂着一些作家的照片和手迹。左侧书架前的黑白人物照,我猜是詹姆斯·乔易斯。

图16:二楼窗外
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易斯
1920年7月8日移居巴黎,第三天就在庞德引荐下来到了莎士比亚书店,并结识了西尔维亚,之后便成为这里的常客。

图17:二楼大间。据说,这里既是店老板的接待室,也是文人聚会的地方。
那时的乔易斯与海明威一样,没有什么名气,他的新作《尤利西斯》刚完成了十五章,正一边寻求出版,一边在美国的《小评论》文学季刊上连载。
不久,纽约传来消息,《小评论》杂志因连载《尤利西斯》被当地法院判处有罪,罪名是《尤利西斯》带有色情内容。这一消息一传出,此前正在接触中的出版商明确表态,不再考虑出版乔易斯的书。
正当乔伊斯一筹莫展,西尔维亚·比奇向他伸出了援手,她以自己微薄的经济实力,冒着舆论与经济的双重风险,以书店的名义与乔伊斯签订了《尤利西斯》的出版合同。
合同签订后,乔伊斯轻松了、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尤利西斯》后几章的写作中,可西尔维亚却为书的发行征订伤透了脑筋:虽然首印1000册,数量不大,但此书被美英两个英语国家打上了“有伤风化”的标签,不便公开征订和宣传,印出的书卖给谁呢?最后她不得不动员周围的朋友预订,好在她在文人圈中有些号召力。
1921年10月29日,《尤利西斯》终于完稿。三个月后的1922年2月2日是乔伊斯40岁的生日,西尔维亚就在这一天给他送去了《尤利西斯》的样书。为了表示感谢,乔易斯把这本书的校对稿送她作为纪念。
之后的若干年里,乔伊斯一直把“莎士比亚及同伴”书店当成自己的家,每天傍晚都会来书店找比奇女士聊天,或者借钱。而更多的时候,他是来取邮件。因为他给别人写信时,信封上的回复地址便是书店的地址。

图18:二楼大间
书店热情为英美文学青年服务的美名,在旅居巴黎的美国人和英国人中广泛流传,从而吸引了更多的文学精英,其中一些后来成为20世纪世界文坛的明星人物。
早年这些不起眼的小人物旅居巴黎时与“莎士比亚及同伴”书店往来的故事,在他们成名之后都或多或少地提升了书店的文化价值,尤其是海明威和乔伊斯。

图19:出名原本是一件好事,但“莎士比亚及同伴”书店却因名气太大招来了祸端。
二战时,巴黎被德军占领,一位爱好文学的纳粹军官慕名找到书店,要买乔伊斯的《尤利西斯》,西尔维亚断然拒绝。结果书店被查抄,西尔维亚也因此过了半年的牢狱生活。
54岁的西尔维亚身心受到极大的打击,出狱后,便失去了继续经营书店的热情,书店就此停业。
让西尔维亚意想不到的是,书店虽然停了,但书店的灵魂不死——她和她的书店早已成为传奇,并在美国人心中扎下了根。

图20:岁月在楼梯上刻下斑驳的印痕
十年之后的1951年,一个叫乔治·惠特曼的美国人在距原“莎士比亚及同伴”书店不远的地方盘下一个店,仿照原书店的模式开了一家叫米斯塔尔的书店。这个惠特曼自称是美国著名诗人惠特曼私生子的儿子,与美国东海岸作家来往密切。他的书店只卖美国作家的书籍,这一目标定位,使得他的书店在上世纪50年代成了“垮派”(垮掉的一代)作家在巴黎的据点,就像当年的西尔维亚的书店一样。
不知什么机缘,这个模仿西尔维亚的人在1961年与西尔维亚相遇了。正是这次相遇,西尔维亚将停业十多年的“莎士比亚及同伴”书店的店名使用权无偿赠予惠特曼。在她的指导下,书店移植了当初“莎士比亚及同伴”书店的装饰和店面陈设风格。西尔维亚还向惠特曼提供了原书店的一些珍贵资料,包括她本人与海明威、乔伊斯等名流的合影,以及关于出版《尤利西斯》的合同原件和《尤利西斯》校对本的复制件。从此,乔治·惠特曼便成了“莎士比亚及同伴书店”的合法继承人。
不过,现在的掌门人却不再是乔治·惠特曼,而是一位年轻漂亮的小姐,她是乔治最小的女儿,出生于1984年。为了纪念书店创始人西尔维亚·比奇,惠特曼为他这个女儿取名为西尔维亚·比奇·惠特曼。西尔维亚·比奇·惠特曼在22岁时,成了莎士比亚书店的第三代传人。
如今莎士比亚书店(“莎士比亚及同伴Shakespeare and Company
”)已成为巴黎左岸的文化地标,据说,长期居住在巴黎左岸的文人习惯将莎士比亚书店作为约会的地点:某日某时,我在莎士比亚书店等你!

(注:大部分文字源自网络并整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