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气候变暖:囚徒困境引发的“国际公地悲剧”

(2009-12-12 21:47:51)
标签:

哥本哈根

气候变暖

囚徒困境

自私理性

公地悲剧

国际阴谋

财经

分类: 政治经济学批判
气候变暖:囚徒困境引发的“国际公地悲剧”
  王大麻子 09-12-12
  (http://lishiba1.blog.tianya.cn 和http://blog.sina.com.cn/zhbxiang)
  
  决定气候变动的大气层是不可分割的、不可排他的,是每个社会成员(个人、企业、国家)可免费共享的公共资源。古今中外的生活实践都表明,公共资源,共同使用的东西,总是避免不了“公地的悲剧”。“公家的自行车先烂”,这是“普世现象”和“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二十年前,国内某经济学家跳出来将民众的共识“公家的自行车先烂)作为“谬论”而大张挞伐,从而如愿以偿获得了某名校校长职位和更高荣誉职位。但是,如今不仅“单位”里再没有公用的自行车了,而且现在也要对政府官员公务用车进行改革。
  
http://img.chinamaga.com/maga3/fashion/qichelvyou/zhongguoguojiadili/0811/6.jpg

  自行车,在经济学上是具有竞用性和排他性的私人物品。虽然私人物品也可被用于公共利益的需要,成为公有财产。但是,将其作为“单位内”人人“可免费使用”的公有物品而最终导致“伪公地的悲剧”,是一些无知而狂妄的理想主义者妄图挑战“人性”而有意错误安排产权的结果。因此,只要将其产权重新界定、进行产权改革(可在继续保持公有的情况下,要求使用者交纳使用费并承担损害赔偿),并允许财产权及其权利在不同所有制、不同经济主体之间进行交易,最终还是可避免私人物品产权错误配置带来的“伪公地悲剧”。
  
  作为公共资源的大气层的产权却不能被界定为排他性的“私人”所有(这个私人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一个群体或国家),因而无法通过产权或权利的交易以实现资源最优配置。“公地的悲剧”是自私理性的结果,人都是自私的,雷锋做好事看起来是利他,其实也是为获得精神上和价值上的效用。当然现实中人们更偏好于物质享受而不注意精神上和价值上的升华,所以就更有“公地悲剧”。向大气层排放温室气体的个人、国家,无不在免费使用或“破坏”大气层这种公共资源,他们获得了使用公共资源的收益却不承担使用或破坏公共资源的成本,从而最终造成了“公地的悲剧”--气候变暖。
  
  实际上,大气层和其它环境资源虽然是具有不可分割性和非排他性的公共资源,但还是可以在一定的法律安排下把公共资源的使用权界定到每个成员或“私人”的。这里的“使用”其实就是排污或排放二氧化碳,而大气层等环境资源有一定的自净能力或纳污能力(和草原的承载能力一样,在一定的排污量下,不对环境产生损害)。因此,我们可以对不损害环境或不导致气候变暖的二氧化碳排放定额进行分配,赋予获得配额的“成员”对配额内对大气层的使用权,也是“排放给定二氧化碳配额”这种财产的所有权。继而允许对这种产权进行交易,从而在确保大气层这种公共资源不被破坏的情况下,使资源(包括排放权和其他所有资源)得到最优配置。
  
  但是,产权的界定或重新界定往往是革命性。谁该获得这种“排放权”,以及配额按什么原则“公平”地分配到每个“成员”,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这当然需要每个成员坐下来协商,而能够坐下来协商往往只是在共同的危险来临时才有可能。这个公平原则有两种:一种是原来没有排放或排放较少者,可能要求按人平均的平等排放额,甚至要求追究历史上排放较多者的历史责任(比如更多的减排,转让减排技术和对发展中国家减排进行资助);一种是原先排放较多且形成依赖于高排放式生活的,可能要求尊重“先用优先”的历史原则,虽然其可能会承诺更多的减排义务,但绝对不会承认按人平均的排放原则。若不能达到一致同意的分配方案,公地悲剧便不可避免。
  
  然而,气候变暖虽然从长远来看可能使玉石俱焚,但在可以预见的相当长一段时期来看,对每个国际成员的影响却是不同。某些岛国明显是气候变暖近期的最大受损者,可能在最近几十年内被气候变暖所“消灭”;某些化石能源资源大国,虽然在长远来看最终会得到减排的益处,但是却会由于减排后其巨量化石能源资源贬值而使其利益受到损害;发展中国家需要尽快发展脱贫,减排要求可能使发展权益受损;掌握新能源技术的国家则会受益于减排带来的技术升值,也可通过能源系统革命的巨额投资而重新焕发生机;更有一些国家可能会因气候变暖而受益!
  
  在利益不一致、甚至对立的情况下,基于自私理性的博弈最终会可能导致囚徒的困境:达不成减排协议,气候不可能避免的变暖,最终玉石俱焚。很可能,我们正陷入这种囚徒困境,哥本哈根城内城外阴谋论甚嚣尘上,迷雾重重。有美国借机谋求重新发展和限制他国发展的美国阴谋,也有“利益科学家”(任何人都是有利益的,只不过有的利益会使公众受益)有选择使用数据的阴谋,也有某拥有巨量化石能源资源的某大国揭露这种阴谋以破坏协议的阴谋。
  
  囚徒困境,是信息不充分、缺乏可信承诺和机会主义行为的结果。因此,即使暂时达到共识和协议,也可能有机会主义者不遵守承诺,而最终大家都不遵守协议。更重要的,没有一个全球政府可以执“法”或执“罚”:不可能对不遵守协议和承诺的国家进行武器的讨伐。而没有武力的讨伐,“法”和“协议”就没有意义。虽然,某些国家可以通过碳关税来惩罚不遵守承诺者,但这是在存在交易的相互需求下才有可能,(碳)关税也可能损害本国消费者利益。更何况,在丛林社会我们目前没有一个公认的“公正”的执罚者。即使有一个公认的公正的执罚者,惩罚一个可以毁灭地球的国家(目前这种国家已经有好几个了,未来会更多)会带来什么结果?
  
  也许,未来人类未来没有毁灭于气候变暖,而是毁灭于“减排”利益争端带来的战争。
  
  ==============
  
环境问题:外部性,市场失灵与制度失灵
  环境问题:高官国外不高兴,屁民国内不高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