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奥运开幕式的文化体验

(2012-07-31 11:10:39)
标签:

杂谈

        刚到美国时,一个朋友开玩笑:想真正了解美国社会吗?把美国人从小到大看过的电影小说歌曲过一遍就成了。

        听完哈哈一笑,置之脑后,继续忙着读书拿学位工作生养孩子。

        全家人坐在一起观看伦敦奥运开幕式时,14年前听到的这句话一下子蹦到脑子里。我想如果没有身边的这两个孩子,我不可能那么享受,或者说,那么懂得这个开幕式。

        “童话与国家健康服务体系”一幕,我对每个人物、故事都耳熟能详。群魔乱舞时,Mary Poppins举着伞从天而降,降妖伏魔,大快人心。要不是因为孩子们,我不可能知道这个大名鼎鼎、具有魔法的保姆。

        前面说的是美国文化,这里讲的是英国,可见英国文化对美国的影响。其实不仅对美国,英国对整个人类文明的贡献都实在巨大。从工业革命可见一斑。工业革命不仅使英国成为第一强国,更是奠定了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

        开幕式显示,英国人引以为荣的还有医疗健保系统----在世界各国中率先实现全民免费医疗。

        英国式幽默真是可爱亲切,007迎接女皇、女皇跳伞、憨豆挤眉弄眼等场景让我们笑个不停。在奥运开幕式这样的大型表演中哈哈大笑,感觉有点意外。丹尼尔•博伊尔用这样的细节把开幕式变成了《贫民窟的百万富翁》。

        当然少不了莎士比亚,开幕式一直引用的都是Tempest里的句子,而这出戏正是嘟去年夏天莎士比亚夏令营排演的,非常熟悉,自然就亲切。

        有两个游泳的孩子,好多朋友的孩子课后都参加运动队,尽管大部分孩子应该与奥运会没有什么关系,但是让7个不参加奥运会的年轻运动员点燃火炬,对大量的利用业余事件参加训练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们是一种激励和鼓舞吧---重在参与。

        然而最让我们心潮澎湃的是麦克.特尼的出现,和他演唱的《Hey Jude》。嘎买的甲壳虫的CD在我们车上多年了,这首歌是我们的最爱之一。麦克.特尼把全场调动起来,又是一个全民参与,气氛炙热。

        开幕式感受到了英国人的顺其自然,尊重个体,以及,省钱。与北京奥运开幕式没什么可比性。中国人讲究整齐划一,光鲜无暇,集体为重,所以假唱什么的都可以接受。

        文化价值不同,审美取向不同,花钱多少不同,确实没有可比性。都好看。北京奥运开幕式更养眼,但我从伦敦开幕式得到更多乐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