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七日:饶国梁纪念馆
(2009-12-16 00:00:42)
标签:
人文/历史黄花岗烈士文化 |
分类: 关于游走 |
11月14日,重庆,阴。
重庆的11月,很少见到太阳,天总是阴沉沉的,让人的心情不由有些压抑。今天上午,我们去了重庆西部的大足县,找到了国民政府在重庆最早修建的一个烈士纪念馆——饶国梁纪念馆。
知道饶国梁纪念馆,不是通过画册,也不是通过小说,而是通过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馆长厉华的介绍。他在给我们介绍重庆抗战遗迹的时候,说不久前确认了一处国民政府在重庆最早修建的建筑,这座建筑修建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是一个烈士的纪念馆。他的话,引起了我们的兴趣,一是这处建筑还没有被保护开发,我们想去看看现状;二是这处建筑毕竟有“最早”二字加身。
上午八点,我们开车从渝北区出发,先上内环高速,再上成渝高速,一路西行大约一百公里左右,到达大足县境内。去之前,听说饶国梁纪念馆在大足县的国梁镇,所以到了大足,我们就开始打听国梁镇的方向。在大足县的一个公交车站,一个重庆美女告诉我们说前面的红色中巴车就是去国梁镇的,我们原本打算跟车,但是中巴的速度太慢,我们很快就超过了它。
从大足县城到国梁镇只有二十五公里路程,但我们却开了近一个小时。大足是丘陵地带,岔路特别多,走错一个路口,就不得不在狭窄的山路上掉头。我们在走了一段回头路、穿过一个热闹的集市后,终于来到了国梁镇。我们的车停在临街的一个小商店门口,当我们询问店老板饶国梁纪念馆在什么地方时,他居然说,从旁边上去就是。
在一楼的走廊上,堆放着一些柴草和杂物,看来,这里应该还有人居住。我们喊了两声,但是没有人应答。在纪念馆主体建筑旁边一处小屋的门口,栓着一条狗,看见有生人来,叫个不停。大概是狗吠引起了主人的注意,从山坡下的菜地里,走来一位个子不太高、穿着蓝色布衣的农民,鞋上还带着泥,看样子大概六十来岁,我们迎上去,跟他聊了起来。
【采访】饶国梁是您的?叔公。您知道这个纪念馆是为什么建的?因为他是七十二烈士之一,牺牲了过后才建的。他牺牲了得有几个月的时间,国梁的人才晓得。那时候不叫国梁,叫云露乡,解放的时候为了纪念他,以他的名字来取了“国梁乡”。
跟我们交谈的是饶国梁的侄孙饶梁平,也就是饶国梁的哥哥饶国栋的孙子。饶国梁的父亲饶树奇育有三男一女,分别取名饶国栋、饶国梁、饶国材、饶国模,取“栋、梁、材、国人之楷模”之意。1911年4月30日,年仅23岁的饶国梁在参加广州起义时遇难。为了缅怀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饶国梁,由国民政府出资并由饶国梁的妹妹饶国模于1929年在云路乡建成了这座纪念馆。在饶梁平的带领下,我们从纪念馆左侧的木楼梯上到了二楼。
【采访】有点烂了。不要紧,不是要修吗?是的,重庆设计院来了两回了。这以前里面住了几户人家啊?八户。现在都搬走了是吧?都搬走了,只有我还没搬走。去年汶川大地震,石灰往下垮、瓦片也往下垮。……(脚步声)你看,每个灯上的花都不一样,有些整脱了。你说的那个设计院他们是不是都来拍了这些?拍了。将来修的时候肯定还要按照这个修?要恢复原物,也是找我谈过这些事情。
今天我们看到的饶国梁纪念馆已经是一座危房,政府已经开始动迁,准备马上进行修缮,但历史上,这里曾经驻扎过部队、办过农中、做过医院……饶国梁纪念馆见证了八十年的社会变革,也记录了小镇的沧桑。
饶国梁新婚三天后就奔赴前线,他的妻子惠仙为他守寡终身。因为排行老二,孩子们称呼饶国梁的妻子为“二婆婆”。“二婆婆”没有生育,因而尤其喜爱家族里的孩子们。如今,当年的孩子也已是六十多岁、儿孙满堂的老人,可他至今还记得晚年双目失明的“二婆婆”惠仙与他们生活在一起的情形。
在我们采访的过程中,镇上有一个年轻男子抱着他的孩子一路跟着我们,他不时地对孩子说些什么。尚在怀里的孩子是否能听懂爸爸讲的故事,我们无从知晓,但我想,饶国梁的故事,一定会在小镇、在重庆,被许许多多年轻的娃娃们所知道,他也必定会得到应有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