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于3月18日写了一篇《阿里巴巴股票缘何大跌?》,简单从消息面和技术面简述了阿里巴巴股价下跌的一些大环境看法,至今我仍保持自己的立场。今天看了相关媒体一些报道,发现所阐述的观点有些片面,这里有必要探讨一下。
虽然我不是很喜欢马云的相貌,但是他所有经营的阿里巴巴包括其良好的产业生态链,令我佩服。从阿里巴巴最新年报数据显示,2007年实现营收为人民币21.63亿元,增长幅度为59%;净利润的数据为9.68亿元,增长幅度为340%。2007年的盈利远远超出了公司在招股说明书中6.2亿元的承诺,同时也超出了各大投行的预测。
而相关媒体称,“阿里巴巴的9.68亿元的利润当中,有4.063亿元来自利息收入。在扣除这一部分因上市前锁定4200亿资金而产生的利息收入之后,阿里巴巴的主营业务实现利润其实只有5.61亿元。如果再扣除政府补助金带来的1720万元收入,阿里巴巴主营业务带来的利润比起招股说明书中的承诺还存在7620万元的差距。以阿里巴巴主营业务31.2%的主营业务利润率计算,要补上这个窟窿阿里巴巴至少还需要实现2.44亿元的主营业务收入。”
通过分析,阿里巴巴在公告中非常清晰地解释了和上市融资有关的一次性影响(超额认购的利息收入3.50亿和与此融资有关的汇兑损益0.61亿,净额为2.893亿)。而该媒体显然没有把阿里巴巴的汇率损失的一次性影响考虑进去,同时还错误的把阿里巴巴业务正常经营中通过阿里巴巴资金管理带来的利息收入0.56亿也当成上市融资利息收入。即使基于该记者的严重错误逻辑,该记者的计算也不对,4.06亿是税前的,怎么能用税后的净利润9.678亿直接去减呢?很明显这个说法有失报道的真实性和可信性。
从所陈列的观点来看,有三分之二的篇幅介绍了股票买卖相关的行情分析,所有的观点贯穿股价下跌做了介绍,但是实际上没有真实了解阿里巴巴的运营情况而做出一些片面论点。而作为股票投资必然是个高风险的行为,其因素之多,如:购买力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宏观经济风险、社会、政治风险、市场风险、金融风险、经营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性风险、利率变动风险、物价变动风险、市场本身因素、企业经营风险、投资者主观风险等等因素所造成股价的波动,不能完全依靠股价下跌而断定业绩存在水份的论断。
事实上阿里巴巴的费用增长幅度远低过收入增长。所有的利润率指标在去年及过去几年都非常出色地不断提升。也反映了阿里巴巴公司经营效率和员工生产力的大幅提升。去年以来,阿里巴巴增设15家分公司,使业务延伸至15个全新的城市,并通过大量招聘直销服务团队,加强了注册会员向付费会员的转化工作。阿里巴巴新宣布的招聘计划显示,2008年将招收2000名直销及电话销售人员,并在全国的各个大区通过网商论坛等宣讲工作,吸引注册会员成为付费会员。卫哲说,在全球经济形势不好的情况下,凭借现有的付费会员,即使2008年不发展新客户、不开发新产品,阿里巴巴也有大约18亿元的收入,但现实情况是2008年我们加大了对会员的服务力度,会有更多的注册会员加入付费会员的行列。
公开数据显示,阿里巴巴是国内所有互联网公司中,不包含游戏业务外的,盈利能力最强的公司。而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阿里巴巴采用会员付费制,付费会员提前交费,其2007年现金流为13亿元人民币,由此带来庞大的递延收入能力则保证了公司业务可持续稳定发展,并强化了其抗风险击打能力。在2007年度,阿里巴巴没有分红计划。这很可能是公司考虑进一步投资市场,为股东创造更大价值。
至于营收增长、付费用户数增长及付费用户/企业商铺的比例,
阿里巴巴在所有指标方面仍保持高速、健康地增长。当企业规模变大之后,不可能期望他和刚起步的公司有同样的增长速度。对此阿里巴巴官方解释称也实实在在的,2004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的成熟度和2007年不可同日而语。阿里巴巴2004年时的市场覆盖率和营收水平相对2007年来说基数非常小,因此出现增长率数字方面的放缓并不值得奇怪。另外,当用户规模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市场上对于阿里巴巴服务的总体需求量必然减少,营收增长率方面出现下降很正常。这一点需要从绝对值和增长率两个方面考虑。据本人所知阿里巴巴目前也从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将继续在其他亚洲国家寻找潜在商机,并在国际网站内设立更多国家及地区频道,让用户通过其全球平台进行采购,日本阿里巴巴网站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作者/周新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