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瑞鹤图卷》是宋代文人皇帝赵佶所作,赵佶(1082-1135),绢本设色51X138.2厘米,政和二年(1112)。
《瑞鹤图》现藏于辽博。图中群鹤如云似雾,姿态百变,各具特色,绘画技法精妙绝伦。
此图为赵佶31岁时所作
图绘北宋都城汴梁宣德门上空
18只仙鹤盘旋翱翔
群鹤姿态百变栩栩如生
两只仙鹤竟然飞落在
宫殿的鸱吻之上互相呼应
其一只正引颈高歌
另一只正回首相望
丹顶鹤刻画得细微
动态自如赋色浓丽
画中仅见宫门脊梁
一线屋檐结构缜密
突出高翔的群鹤
庄严肃穆中透出
仙鹤告瑞的景象
《瑞鹤图》是存世极少的宋微宗亲笔画作之一。
其不仅具神性的光辉与君主的华贵
也有仙音袅袅高雅灵动之感
画面中宫殿端正于正下方
留出三分之二的湛蓝天空
用石青色平涂顿使玉宇澄清
映衬出白鹤的圣洁与华贵
颇具正大光远大气天成的皇家风范
有着志向品德高尚之意的蹁跹仙鹤
突显了高洁隽雅飘逸灵秀之气。
画后宋微宗用自己独创的瘦金体题诗并记,款署“御制御画并书”,并有“天下第一人”签押印,从书法风格及款印可知此卷书画皆为宋微宗赵佶所作。
记述了作《瑞鹤图》的经过
并写了一首诗表达喜悦心情:
清晓觚枝拂彩霓,仙禽吉瑞忽来仪。
飘飘元是三山侣,两两还呈千岁姿。
似拟碧鸾栖宝阁,岂同赤雁集天池。
徘徊呼唤当丹阙,故使憧憧庶俗知。
赵佶,宋神宗第十一子,哲宗弟,庙号徽宗。赵佶钟情书画,促进了宋代画院的建设和院体画的发展。赵氏工书善画,并创“瘦金书”书体,笔迹痩劲飘逸,自成一体。
《瑞鹤图》上一次国内展出,是2013年在辽宁博物馆,2014年首次对外展出,在英国伦敦V&A博物馆。
画里的故事发生在公元1112年正月十六那天,北宋国都汴梁天气晴朗,祥云朵朵,一群仙鹤飞来,久久盘桓在宫殿上空鸣叫翱翔,引得宋微宗和官员们走出大殿观看,被群鹤飞舞的祥瑞景象深深吸引兴奋不已。认为是祥云伴着仙禽前来帝都告瑞,是国运兴盛之预兆。于是欣然命笔,将目睹情景绘于绢素之上,并题诗一首以纪其实。
当时的大宋王朝,局势已非常严峻。在宋微宗登基六年后,这样的奇妙景象,让他产生了仙鹤高瑞的“幻想”几个月后,宋微宗亲笔创作的《瑞鹤图》终于完成。背景是庄严耸立的宣德门,画面上方云蒸霞蔚,淡石青烘染出美妙的天色。
画成十几年后,北宋王朝很快就灭亡了,而《瑞鹤图》流落民间。百年辗转之中,大收藏家项元汴也曾得此画,如获至宝。直到清乾隆年间,《瑞鹤图》才又进入清宫。《瑞鹤图》是从溥仪逃往日本时中途截获的。所以我们才能在辽博,再次见到这幅千古绝唱的画作。
《白莲社图卷》,宋代
张激(生卒年未详)纸本水墨,35X849厘米。本卷绘东晋慧远法师于庐山东林寺白莲结社的故事。全图共分八段,利用树石泉桥而自成段落,共绘十二僧、七士共十九贤,另有童仆十二人。全卷构图疏密有致,人物神形毕肖,飘逸的线条流畅而不失刚劲。
画中描绘白莲社社主慧远法师,迎接远道而来的老友陆修静,于虎溪桥旁两人握手谈笑。
《白莲社图卷》为国家一级文物,为辽博所收藏。此卷画法采用的是李公麟开创的白描手法,树和山石的线条极富质感,树叶多用尖笔鹰爪法,人物淡墨须眉,浓墨点睛,神采奕奕。画中白描揉进铁线描,刚健流畅如行云流水,形象栩栩如生。

墨顺法师与宗少文扶杖闲步林间细语。

在一片巨石环抱中,东林普济大师竺道生在讲经,底下的高僧听得津津有味,竺道生左边的手摸着头的人,看那打扮应为童奴。画家通过童奴不思其解的形象刻画,表现了轮精者所述内容的深奥。
刘忠恩、张秀硕、惠永、惠特、惠睿五人围桌研经。


最后一段,张菜民正在溪边浣足,仰望远处,似歌似吟。

《白莲社图卷》曾被作为李公麟真迹收藏,因为此画后的这段张激自书跋语,说明了张激的作者身份。这段跋语意为我(张激)因为画他(李公麟)的画而写下此记,这就是说张激此跋就是为注明这幅《白莲社图卷》的作者身份写的。张激,又名达淳,画家李公麟甥,北宋大观年间知庐陵县事,善绘画。
《秋窗读易图页》是宋代刘松年画的一幅中国画。绢本设色25.8X26厘米。这幅画具有一种宫廷的富贵气息,是刘松年细腻典雅画风的杰出代表。
刘松年,钱塘(今杭州)人,南宋画院画家。善绘画人物、山水,与李唐、马远、夏圭并称“南宋四大家”。画中左侧石壁上有“刘松年”款。有清代梁清标题签,对开页中有清代乾隆皇帝题诗。
图绘临水院落,门窗开敞,一人独坐窗前,书童门外侍候,院内霜枫红叶,院外青松挺立。绘画技巧精到,赋色清新雅逸。景色清幽,主人儒雅,童子恭敬,各尽其态。房屋、院落、树木、篱笆墙都是精工细写,一丝不苟,把秋天的氛围渲染得恰到好处。
《山弈候约图轴》辽代
佚名
绢本设色106.5X54厘米。此图1974年出土于辽宁法库县叶茂台第七号辽墓,是藏在地下的千年古画保存完好,是一个奇迹。辽代卷轴绘画作品传世不多,这幅画虽无作者名款及印记,却是辽代早期墓葬出土。整幅画有宋辽时契丹族敬慕中原文化,艺术风格也多一种通天接地的气势。此作为研究当时汉族与契丹族在绘画艺术上的交流提供了实物例证,为研究传世辽代及五代、北宋初的绘画提供了可靠的鉴定标尺。
《山弈候约图轴》的名称是出图后依据其内容后起的。图绘峰峦峭拔,衫松茂密,厅堂深锁,建筑在高山绝壁之中,楼阁庭院隐现,岭坪上二高士对弈。山门外曲廊相通,山脚下一士人策杖而行,随后二僮抱琴随侍,巧妙地组成一幅耐人寻味的隐者生活画面。图中山水画面貌接近于五代北宋初期以荆浩、关仝为代表的中原山水画风,唯其笔墨尚显朴拙。

《竹雀双兔图周》辽代佚名,绢本设色106.5X54厘米。此图1974年出土于辽宁省法库县叶茂台第七号辽墓。此图无作者款印,其画风及绘画技巧,或为契丹族画家所为。因出土于辽代早期墓葬之中,画的年代下限不晚于辽景宗耶律贤时期(969-982年)

画面中双钩墨竹一丛,三只麻雀分踞枝上,情态各异。丛竹之下,生长着几株野花。
两只灰色野兔,一吃草、一探望,神态逼真,活泼清新。契丹族是中国北方一支古老得民族,契丹人逐水草而居,以狩猎游牧为生,契丹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其绘画作品,继承唐及五代传统,却又独具特色,花卉鸟兽是辽画中常见的题材,带有浓郁的装饰意趣,画风朴素,以写实为主。
《二骏图卷》金代
杨薇(生卒年未详)绢本设色25.2X81厘米,杨薇,金代宫廷画师,生平未详。南宋以及辽金时期,画马之风十分盛行,涌现了不少画马名家,但作品流传甚少。这幅画于大定甲辰(1184)创作,整幅画以细劲之线勾勒,结构严谨而写实,沉着豪放,具有传真写实的功力,达到了惟妙惟肖、生动自然的艺术效果,表现了金代画家对生活的观察和艺术剪裁的极高造诣。
画中重点突出人马的紧张气氛,形象真实,动感逼真。显示出作者观察细微及高超的艺术手法。图绘北方游牧民族套马场景。驯马者头梳长辫,身着裘衣,骑坐在疾飞奔驰的马背上,双手紧拉长绳,瞬间将奔马套住的紧张神态,突出了牧马人套马时的勇猛和机智。前方骏马被羁后仍尽力奔腾。整个画面气氛紧张,人物和马之神态表情刻画细腻生动传神,真实地反映了北方少数民族狩猎生活的特点和粗犷勇悍。
画中的马造型生动,用精细严谨的线条,准确地勾画出完整的体态和某些关键性部位,然后结合敷色加以适当的渲染。两匹彪悍的马,胸前腹背均用弧形线描,显得肌肉丰满,颇具力度和弹性。尤其前面这匹马昂首挺胸,四蹄腾飞,鬃毛飞舞,动势十足,显示出精力旺盛而富有玩乐情趣,
图后题跋,有明初应光雯、黄寿、黄旸三人七言诗题跋。此画现为辽博馆藏。
拍摄日记:
辽博2018年8月14日低调开展,听说后第二天就前往观赏。辽博此次的《中国古代绘画展》专题陈列了国宝级的绘画展品39幅古代珍贵的馆藏绘画。
辽博相关资料:
“中国古代书法展”、“中国古代绘画馆”和“中国古代缂丝刺绣展”是辽博重点打造的特色专题馆,“三馆”为试运行,24小时恒温恒湿系统控制。温度在18-20度,湿度在55%-58%之间,符合纸绢类文物展出的需求,这三个馆已制定展品“定期轮转、闭馆养护”的展出方案,既对书画丝绣展品起到有效保护作用,确保“国宝”万无一失,又可以让观众欣赏到更多的馆藏精品。
辽博这次将众多珍宝藏品如此大规模的亮相,实属不可多得。展览不仅有中晋唐宋元的稀世名作,还有明清各画派名家的代表作品,一脉相承地反映出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发展的脉络,展示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拍摄时间:2018年8月15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