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教堂圆顶廊檐上,正中间站立着耶稣的雕像,两边排开的是他的12门徒的雕像。主教堂高45.4米,长约211米,总面积2.3万平方米,最多可容纳近6万人同时祈祷。
大教堂有五扇正门,从左起分别是死亡之门(G·曼兹作品)、善恶之门、布隆兹的门(费拉列塔作品)、圣事之门和圣门。平常一般游客都入中门。其中最右边的圣门平时是关着的,每隔25年的圣诞之夜才会被打开,然后由教皇领头走入圣堂,意为走入天堂。
圣彼得大教堂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家与艺术家们的共同杰作,有米开朗基罗、拉斐尔、伯拉孟特和小沙加洛·等大师,尤其是教堂大厅上的穹窿大圆顶为米开朗基罗晚年的建筑杰作。
1、1505年——伯拉孟特:本着渴望祖国统一,缅怀古罗马的伟大光荣,设计方案为希腊十字式,四壁较长。
1514年伯拉孟特去世,首次改造宣布失败。
2、1513年——拉斐尔:努力向古罗马遗产学习,改造旧的拉丁十字,保持已施工的教堂东部模样,在西部加了
巴西利卡,长达120米以上,使西立面成为教堂的主要立面。第二次建造被迫停滞的原因是1517
年德国宗教改革运动,1527年西班牙军队占领了罗马。
3、1534年——帕鲁奇的集中式(未实现),使教堂东部更加接近伯拉孟特的方案,西部以一个较小的希腊十字
代替了拉斐尔设计的巴西利卡。故座上设上下两层券廊,尺度准确而华丽。
1536年——小桑伽洛(1546去世):迫于教会压力,维持拉丁十字的形制,西立面两侧设计了一对钟塔,
有哥特式教堂的味道。
4、1547年——米开朗基罗:其一,抛弃了拉丁十字式平面,加大支撑穹顶的四个墩子,简化四角的布局,
其二设计了九开间的柱廊
当时已是高龄的米开朗基罗,设计的圣彼得教堂圆形穹顶十分壮观,高达137.8米,周长71米,不仅是梵蒂冈的制高点,也是全罗马城的最高点。令人惋惜的是米开罗基罗生前未看到自己的这一作品。几个世纪以来,那些登上圆顶俯瞰罗马时人们,无不惊叹这一伟大的建筑设计。
圣彼得大教堂的廊檐两侧各有一座钟,左边显示的是罗马时间,右边显示的是英国格林威治(国际标准)时间。在两座钟的雕饰上,也有梵蒂冈皇徽的式样:一顶罗马教皇的三重冠冕和两把交叉的钥匙。罗马的时间钟表下,还有青铜大钟,每到时辰想起来,声音十分洪亮。
圣彼得大教堂前有两尊雕像,左边这位是圣彼得,他左手拿着一卷耶稣给他的圣旨,右手握着耶稣送给他的金黄色和银白色两把钥匙,象征把天上和地上的一切权力都交给了他。圣彼得手握金钥匙,寓意天堂之门由他开启。耶稣为他起名“彼得”就是“磐石”的意思。耶稣遇害后,圣彼得到罗马继续传教,不幸被罗马暴君尼禄迫害处以极刑,为体现他对耶稣的尊重,他要求被倒挂着钉死在十字架上。
圣彼得不仅是耶稣的首席大弟子,同时被后人追认为第一届教皇。圣彼得死后,基督徒在他的墓上建了座小小的神龛,教堂最初由君士坦丁大帝于西元326-333年在圣彼得慕上修建的,称老圣彼得大教堂,于西元326年落成,为巴西利卡式建筑。直到16世纪,教皇朱利奥二世下令改建,1506年破土动工,1626年正式宣告落成,历时120年,最终成为文艺复兴式和巴洛克式建筑风格的宏伟教堂,是世界最大的教堂。
圣彼得教堂右边的另一座高大的雕像是耶稣的另一门徒保罗。这里的每一座雕像几乎都是讲述《圣经》里的故事。保罗曾奉命追捕耶稣而最终被感化,皈依了基督教,成为基督教最重要的教徒。
保罗是基督教除耶稣之外最重要的传道者。他右手中所提的剑暗示着他最终的结局是因为信仰而被砍了头。
广场中心的南北两侧各有一座对称的喷泉,均为14米,分别建于1613年和1677年,造型讲究且雕刻十分精美,泉水从最顶层中间向上喷涌,清泉象征着上帝赋予教徒的生命之水。北侧这座是贝尼尼把意大利建筑师卡诺玛代尔诺17世纪时建造的喷泉移入广场的长轴,马代尔诺是巴洛克建筑风格的先驱,曾参与欧洲多座教堂的设计,圣彼得教堂的外立面就是他主持设计的。为了配景完美,在对面新加了一个一模一样的。南侧的那座是贝尔尼尼后建的复制品。
因圣彼得教堂而出名的圣彼得广场,是罗马最大的广场,属于巴洛克式的风格,集中了各个时代的精华,可容纳50万人。是罗马教廷举行大型宗教活动的地方。
大理石在这里神奇的仿佛注入了生命,坚硬却多变,冰冷却温暖,被雕刻的圣徒雕像,圣洁纯白,音容举止活灵活现。
广场两侧由两组半圆形大理石柱廊环抱,采用一种气派浑厚的塔斯干柱式,即每排四根巨柱,共有284根多利安柱式的圆柱和88根方柱组成四排,形成三个走廊。
柱廊的每根圆柱的柱顶,相对应着都有一尊3.2米高的大理石雕像,他们都是罗马天主教会历史上的圣男圣女,神态各异,栩栩如生。上面是140尊圣人们和殉道者的雕像。石柱柱顶的大理石像为贝尔尼尼和他的学生所雕刻。贝尔尼尼以提倡华丽、夸张为特点的巴洛克式艺术著称于世。
贝贝尼还在这条环绕广场的柱廊以外,重建了一条通向梵蒂冈罗马教廷的甬道。唯一不足的一点是,当人们站在广场上,无法看到圣彼得大教堂上那华美的圆顶,这是贝尼尼设计时未曾估算到的视觉差。
圣彼得广场的正中央,矗立着一座方尖石碑,它是由一整块的花岗岩制成的,原是罗马皇帝卡利古拉为装饰皇宫旁边的圆形广场,于公元40年从埃及运来的巨大的石柱,高25.5米,重320吨。1586年,教皇西斯廷五世下令将石碑移至圣彼得广场。据说为此曾动员900多名工人、150匹骏马和47台起重装置,花了近5个月时间,才完成这项搬迁工程。历史上古埃及也曾是罗马帝国的一个行政省,由于近代的文物掠夺,如今埃及只剩下5座方尖碑,其他的都散步在世界各地,主要在欧洲。
方尖碑源于古埃及,他们信仰人能“起死复生”认为太阳是“生命之源”,而这两大信仰的象征性标志建筑物就是金字塔和方尖碑,古罗马的皇帝们非常喜欢方尖碑,竟然从古埃及运来11座,以衬托罗马的尊严和伟大,。26米高的方尖石碑的碑尖上是钉死耶稣的十字架造型。
方尖碑基座上,青铜狮子之上镶嵌着展翅欲飞的雄鹰。
圣彼得广场两侧,四排巨大的圆柱形成两个呈半圆形的对称式柱廊,柱廊内被分成三条走廊,由284根高大的圆石柱支撑着长廊,这些白色大理石的塔斯干式的圆石柱上,有着漂亮的浅色花纹。

柱廊顶部的平台上,140个圣像生动逼真,极为壮观,据说都是历史上罗马天主教会的殉道者
廊角柱顶上的雕塑,雕饰有皇徽:一顶罗马教皇的三重冠冕和两把交叉的钥匙。
也许是新年里一个晴好的天,圣彼得广场上的人太多了。人们排着看不到尽头的长龙队伍,朝着一个方向,缓缓地走向圣彼得大教堂,人们一边排着队一边慢悠悠地享受着广场的阳光。
为了寻找梵蒂冈的“钥匙”,我满广场旋转,随遇而拍。

满城尽是手机党。
为了能走进世界最大的教堂,为了能观赏到世界顶级大师恢弘的经典作品,人们不厌其烦地排着长长的队伍,耐心久候的等待走进艺术殿堂的大门,可是对于我们随团的游客,即使有了徒有虚名的VIP通道,却无能地不能走进圣彼得大教堂,谁来解释这样的奇葩问题?
美女,真的好羡慕你还有时间可以在这里晒太阳。
广场上可以直饮的饮水池,雕刻的十分讲究精致,三个冠冕下都有一对钥匙,长流的直饮水从钥匙环中流出。
欧洲很多的直饮水都没有用于开关的水龙头,这在十分讲究节约的欧洲,也许这种长流直饮水的设置,是一种习惯吧。

圣诞节后的新年,
在广场中心的方尖碑下,依然可以看到圣诞节的欢乐气氛,一个小小的场景,布置的很讲究,众多人物形象,举止形态丰富多彩,惟妙惟肖。

这里的彩塑也很精彩,形象逼真。

圣彼得广场的东面正对着与罗马城市相通的和解大街,街名是为了纪念意大利与朝廷于1929年签订的和解协约。
据说圣彼得广场的归属存在争议,意大利政府至今不承认这个广场属于梵蒂冈,这个围栏仿佛虚设,并不妨碍人们从旁边的城门走进圣彼得广场,这家人很有闲地依在围栏外,看着广场里面热热闹闹的场面。
梵蒂冈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西北角的梵蒂冈高地上,除了东南的圣彼得广场与罗马市相通,其北、西、南3面都有高墙与罗马市隔开,1984年梵蒂冈被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名录。
梵蒂冈是个城国,有城墙防护,街巷与意大利其他城市同样。据说这城墙也有百年历史,风化使得城砖斑驳不平。拱券门的上端有教皇的教徽:两把交叉的圣彼得的钥匙和一顶教宗的三重冕。

梵蒂冈另一座古城门。

这是在所住宾馆拍的一幅圣彼得广场的俯拍画,可以看到圣彼得广场与延伸的协和大道连在一起,夕阳下宛若一把巨型的金钥匙。圣彼得广场两边的弧形柱廊,犹如教皇伸出的两只手,把所有参加弥撒的信徒拥入自己“仁慈”的怀抱。

在城墙的水池上边
也雕刻着那两把神奇的钥匙。
《留在梵蒂冈的遗憾》——鱼影
在梵蒂冈的圣彼得广场
寻找传说中开启天堂之门的钥匙
在圣彼得的手里 在古城门的浮雕上
还有传说俯视圣彼得广场的形状也是钥匙
这里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那神奇的钥匙
冬阳灿烂的天空下
我奔忙 寻找 渴望
希望能找到一把这样的钥匙
来开启心中的那份久仰
能走进那座神往的艺术殿堂
世界最大的教堂 大门敞开着
为虔诚的信徒 为来自世界的游客
为什么 将我们一行拒之门外
我们从遥远的东方飞奔而来
就这样 与神的对话 仅差一步
所有的渴望 在碧蓝如洗的天空下
变成了令人悲催的空想
即使站在圣泉的旁边
也无法润泽那因望眼欲穿而干涩的双眼
愤懑 无奈 据理抗义
全都无效

最终没能寻到那把
开启艺术殿堂的钥匙
曾经最在乎的经典景点 就这样失之交臂
带着难以言状的 那颗流泪的心
还有至今仍无法抚慰的心灵创伤
离开了令人眷恋与难舍的梵蒂冈
相关资料:
梵蒂冈的国徽是背衬着红色的教皇保罗六世的皇徽。保罗六世的皇徽图案包括一顶罗马教皇的三重冠冕和两把交叉的金黄与银白色的钥匙。教皇的三重冠是主教冠和世俗的皇冠结合产生的。这个皇徽在圣彼得广场的建筑雕刻中随处可见。
面积约有0,44平方公里,人口仅仅830人,却有着完整的国家体系,其前身为教皇国。领土实际包括4个建筑:圣彼得广场、圣彼得大教堂、梵蒂冈宫和梵蒂冈博物馆,还有通向城墙的街巷,国界以古城墙围标志。
因为没能走进圣彼得大教堂,是这次欧洲行无法弥补的最大的遗憾,为此当街就与导游理论起来,无奈游览时间已过,成为无法抚平的心灵创伤。圣彼得大教堂就这样近在咫尺而没能走进。
贝尔尼尼(1598-1680年)意大利雕塑家、建筑家、画家。早期杰出的巴洛克艺术家,十七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大师。贝尼尼主要的成就在雕塑和建筑设计,另外他也是画家、绘图师、舞台设计师、烟花制造者和葬礼设计师。
拍摄地点:梵蒂冈——圣彼得广场
拍摄时间:2018年1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