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昭西陵是孝庄文皇后的陵寝。朝阳中风水墙外的昭西陵,那座孤独的明楼,宛若一位慈祥的的母亲在驻守眺望。
神道碑亭的亭子已消隐在流年中,残桓断壁中,“体无完肤”的赑屃倔强地驮着一统同样“风烛残年”的残碑。

换了个角度,宛若一幅画面“滞留在风水墙外的守候”毅然地伫立在晨曦中。静默中仿佛听到了喃喃细语,那是遥相呼应的石碑与明楼在清风中的对话,相携互诉着久远的历史故事。忽然感觉那裂痕斑斑的残碑,更像一座雕塑,只见相携的祖孙在眺望远方。莫不是孝庄文皇后的化身,再现着她辅佐幼主的历史故事。
晨曦中的曙光,给这片荒凉的境地抹上了一层温暖祥和的色泽,让这里的红墙更显柔和,让这里的给悄然前来的我们一种温暖的感觉。

视线中几乎所有的建筑都布满沧桑感,都是残缺不完整的,两个东西配殿只剩下了地基.

昭西陵不仅位置奇特,建筑规制也颇为特殊。昭西陵的三座门建在大殿之前。也许远离亲人,所以多了一层防护,两道门连接起两道相隔数米的围墙,把昭西陵严密地封锁起来。
为了拍到围墙里面的建筑,用“自拍杆”将手机高高举起,并探过墙头,才拍到了围墙内的陵寝门。

昭西陵隆恩殿是清陵中唯一的庑殿顶大殿,这种屋顶形式是最高级、最尊贵的。曾经的皇家宫阙,曾经经历着腥风血雨和流年岁月的侵蚀,这座暖红色的巨大陵墓,就这样永远孤立于大红门外的荒野之中,但从未远离探寻历史风云的视线。孝庄皇后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贤后,一生培养、辅佐顺治、康熙两代皇帝,是清初杰出的女政治家。
昭西陵与大红门里的陵寝,有着一种亲近与疏远的纠结情结。昭西陵在清东陵所有的陵寝中,有着独特的历史背景,是最为特殊的一座。这座陵寝的主人是孝庄皇后,是清朝入关第一帝顺治皇帝的生母。绵延20公里的风水墙把13座帝后废陵都包裹起来,唯有这座辈分最高的,反而曲高和寡,被孤零零地隔在了大红门之外的东方,与孝陵(顺治帝陵)神道平行。
如今这里真成了“被遗忘的角落”,这里野草重生,晨起我们穿过这条小土路行进,放眼望去,一片荒凉之中,残桓断壁,早已逝去了本来就很低调的建筑,唯有明楼坚韧挺拔着昔日的风骨,默然注视着远方,聆听着来访者渐行渐近的足音。

年轻时的孝庄。
孝庄文皇后(1613-1688)博尔济吉特氏,名布木布泰(意为“天降贵人”),号称“蒙古第一美人”,来自内蒙古科尔沁草原,是清太宗皇太极的皇后,在历史上的口碑甚好。
在清朝入关的困难时期,她辅佐三代朝政,两代幼主,被称为“兴国太后”。与慈禧截然不同的是,站在皇帝身后的孝庄皇后,只为大清国辅佐幼主,甘愿作出努力和牺牲。如果没有孝庄皇后,就没有康乾盛世。
75岁的孝庄病逝(1687年),留下入葬清东陵的遗嘱,让康熙皇帝很为难,康熙修建了一座殡宫“暂安奉殿”,将他祖母喜欢的慈宁宫原样拆建而来。直到雍正二年雍正帝才决定“临时就是永久,暂安便是长眠”,于是在暂安奉殿原址改建为很有特色的昭西陵。终于帮助了父亲,也圆了孝庄的梦。

景陵妃园寝是清王朝在关内营建的第一座妃园寝,也是入葬最多的妃园寝,共葬有48个妃嫔和一个阿哥。据说这里从入葬第一个妃子,到最后一个妃子,共经历了康雍乾三朝,前后延续了88年之久。
景陵妃园请一直没有开放,透过门缝只见其内残桓坍塌的园寝门。
景陵妃园寝之东,还有一座景陵皇贵妃园寝(双妃园寝),园寝内葬圣祖康熙帝的两位皇贵妃,即悫(音:确)惠皇贵妃和惇怡皇贵妃。给两位妃子单独建园寝在清代是个特例。因弘历(乾隆帝)深得爷爷康熙的喜爱,接入宫中抚养期间,得到她俩的悉心照料,才缓解了弘历的思亲之情。乾隆为了表达两位奶奶的抚育之恩,特为她俩修建园寝。
双妃陵始建于乾隆四年(1739年),完工于乾隆八年(1743年)。
双妃园寝的一孔拱桥,也是清东陵最漂亮的一孔拱桥,有着柔和而优美的弧度。
清制,妃园寝不建东西配殿和方城。明楼,而双妃园寝一应俱全,而且亨殿前还有一块丹凤朝阳的丹陛石,从而成为清代等级最高的妃园寝。可惜没有角度能够拍到那两座建的一模一样的方城明楼。
传说这两个妃子是一对孪生姐妹,不仅容貌秀美、精通翰墨,而且武艺超群,能征惯战。她俩多次随康熙帝御驾亲征,斩将夺隘,勇冠三军。还经常陪皇帝打猎,箭无虚发,猎物最丰。深得康熙宠爱。因此宠冠六宫,备受钟爱。为了表达对她俩的思恋之请,特地为她俩单独修建了园寝。
其实这两个妃子一个是佟佳氏,一个是瓜尔佳氏,年龄也相差很多。
拍摄地点: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市清东陵之昭西陵、景陵妃园寝、双妃园寝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