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清雨霏霏的日子,一路寻来,这片清净的古村落,唯有一座座老宅驻守着已是“人去楼空”的寂寞。
“聚龙村”一个饶有蕴意的名字,依旧的3米高墙环绕了多少曾经的故事,曾经的兴旺。
青砖小楼上的雕琢,色彩依然艳丽,透露着曾经的“原住民”的审美与富足,是怎样的变故,让这里的人们舍弃了美好的家园?
古树依旧陪伴着老宅,高高的红灯笼,让老宅幸得新宠,重新唤来着了人们亲睐的目光。
这片清代的古建筑群,建于清光绪五年,为台山邝氏家族所建造。这里曾经的两百亩地,百亩耕耘,百亩建房。因位居“龙脉”,得名“聚龙村”。
规矩的“井”字型的平面布局,现存19座,东西向3条横巷,南北向有七条竖巷,分布得错落有致、纵横整齐美观。笔直的青砖小路通达贯穿,只见阡陌里巷,已被清雨润成情意亦浓的怀旧追忆氛围。
当时尚遇见古旧,青砖古宅便揉和了一种既怀旧又清新的焕然新意。

很文艺的弄潮儿,以古今相融的理念,相携相映,让古宅透露着一种别样的风情。

小窗依墙听雨声,不识春去然无忧;蝴蝶兰花俏留香,映衬老宅意盎然。
聚龙村,位于广州市荔湾区芳村,是一个隐居于闹市之中的安静村落,这里有一片保存完好的清代建筑群,建成之初共有20座。其建筑风格具有浓郁的岭南特色,据说有一百一十多年的历史,被列为广州市历史文化保护区。
聚龙村的每座楼房都用水磨青砖建筑,砌以麻石墙角,门框、窗框均黄岗岩制成。窗棂的灰雕绘有富贵吉祥的图案。建筑较有特色,前门多有趟栊,有精致的木雕和满洲窗,外立面有雕花封檐板、彩色绘画、灰雕等建筑装饰,仍保存完整的传统历史风貌。
大屋的门分几层,从外到内,依次是角门、趟栊门、大门。因很多大门紧锁,或不开放,没能看到房屋内部的细致结构。
有一种仰望,值得回味,旧迹新痕,交错着一种审视的理念。有一种凝视,叫做难忘,释怀取舍,纠结的是一种怀旧的缠绵。所有的过去,都会有未来,所有的将来,都会成为过去。人生的旅行,就这么执着放任地走了下去。
选择离开有时是一种无奈,有时是一种迎合,当寻找的足迹,偶然在这里停驻,路过的思绪,却触动了一颗驿动的心。总有些故事时过境迁,总有些过往挥之不去。

不是所有的过去都经得起今天的翻阅,那些留存下来的,也是值得怀旧的回忆。“聚龙村”静默着,等待着经历了一段沉浮的历史,会有一个重新的开始。
走出聚龙村不远,就可以看到这座“聚龙桥”
,是一座仿古桥。
寻城日记:
聚龙村,先是知道了它的身世:清代古建筑群,然后就去网搜它的地址,于是在一个清雨霏霏的日子,一路寻来,却也不是很容易。下了公交,拿着一把小伞边打听边走,不知拐了几个弯,终于走到了一个沿河小路,这条路很幽静几乎看不到路人,偶有私家车驶过,后来看到一个公交车站牌,可是走了很久也没看到有公交驶过,漫步在雨中,已经无人可以打听路了,只是默默地向前走。
忽然前边出现了一个路口牌子,看见有个小门岗,看到有人出出进进,于是把相机收好,很自信地走了进去。后来才知道,我要去的地方离这里不远了,但不是这里,还要往前走。
依然沿着河边的小路前行,终于看到了一片青砖建筑,一定就是我要寻找的聚龙村,完全没有我想象的村落的样子,一排排青砖瓦房很整齐地排列着,清石板路铺就的小路,十分洁净地铺设在建筑群的巷子里,因为没有任何生活的嘈杂,也没有流动的人影,使得这里显得十分空寂幽静,仿佛是新建的仿古建筑群,是一片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静土,很是寂寞地迎候着我好奇的目光.......
后来我知道我判断错了,这里是清代古建筑群,已经在这里驻守了几十年,只是“人去楼空”的寂静,让人产生了误解。后来知道这里被保护起来,而且没有对外开放,所以这里没有游人如梭。这正是我希望遇见的氛围,可以漫步可以徘徊,可以静观可以拍摄。忽然遇到一位广州女士,也是一个人在这里游览,她说,虽然是广州人,可也是第一次来这里,但是这里很多的景象她都很熟悉,不如那些带插销的两层房门,她小时候的奶奶家就有这样的门。
眼前聚龙村大都是“人去楼空”,“原住民”不知都迁移到哪儿去了,完全没有了生活气息。这里仅有几家商家,透过略开的门窗,可以看到商家都很文艺地装饰了老宅,但依然看不到顾客盈门的热闹景象。因为没有营业的商家,所以没能看到老宅的真容,只能在建筑外围转转。因为雨中只有我们两个人。我们互相拍了几个纪念照,然后各自流连观赏起来,我依序每个小巷都遛了一趟......体味着都市里那一抹自我的安静。

拍摄地点:广州聚龙村
加载中,请稍候......